![](https://img.haomeiwen.com/i5309561/c8e43f4ca7e11100.jpg)
昨天,在公众号《 相约新乡 》读到一篇怀念穆青的文章,说他写的《十个共产党员》,就有2个来自于新乡。
这两个新乡人是郑永和、吴金印。
读了这篇文章倒让我想起了2013年去采访吴金印的事情。
那次采访吴金印是根据中央领导人的批示,由中宣部专门发文,宣传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指令性重要稿子,还硬性要求《人民日报》要写上下两篇。
分社社长亲自带领4名记者前往新乡。
我执笔写了初稿,现在我把初稿全文发于此,也是对吴金印的钦佩之情。
吴金印事迹很多,我最佩服他一点:上世纪九十年代参加中央党校地厅级班后,当上了新乡市委副书记了,但他还坚持在乡镇;后来参加中央省部级班后,他还是要求不离乡镇。至今只是挂个新乡市人大副主任的名头,一心当他的镇党委书记,一个离群众最近的地方。
他一心为民,民以心敬他。
于是我的上篇是《他把百姓放在心尖上》,下篇是《百姓把他记在心窝里》。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9561/5bcf650b8f78d7e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9561/7a819b46351758fa.jpg)
他把百姓放在心尖上
——记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上)
他叫吴金印,是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1942年生,今年71岁。
吴金印在乡镇工作半个世纪,带领群众在山川河滩造出新田近两万亩,农民叫他“造地书记”;他一年四季老布鞋,百姓叫他“平民书记”;他不间断的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群众叫他“三同书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9561/b0a2600db0459b0b.jpg)
吴金印是农民的儿子。因为他懂农民,所以他和农民心心相印;因为他懂百姓,所以他对百姓一往情深,多少次离开乡镇的机会他不走,他说这个工作离群众最近,也最接地气。
吴金印和老百姓50年的鱼水情,留下了无数让人传诵的故事。
()他和百姓感情有多深?细微之处见情分
8月30号,河南大学学生蔡玉辉给素不相识的吴金印打电话:“吴书记,我在暑假期间给镇里一家企业打工,现在要开学了,我不能及时结算工资,能帮帮我吗?”
吴金印撂下电话就给这个企业的一把手沟通。
唐庄镇老镇长韩立平说,这样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对吴书记来说是家常便饭。他信手拈来几个事例:一个农民开农用车进城被交警扣押,情急之下给吴金印打电话,10分钟后,吴金印赶到现场,以协调方式处理了这件事;大司马截瘫病人韩志明出门不便,吴金印带人给他修了条残疾人专用通道;他听说盆窑村李江龙家的屋顶漏雨,拿出自己的工资塞给该村老支书李庆一,让转送给李江龙买点材料修房子。
吴金印世代都是农民,他和老百姓的感情与生俱来。40年前他在狮豹头乡驻村,就和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感情,其中3位老人临终前的轶事令人动容:在砂掌村蹲点时,住在五保户武忠家,看到老人的脚趾甲长到肉里,他给老人修脚,老人有病,他给老人喂饭。武忠老人去世时,吴金印对乡村干部说:“老人家没儿没女,我们都是他的儿子。丧事要按山里的风俗办。”老人出殡那天,吴金印抬起大杠,站到棺木最前面,乡村干部抬棺送葬,一路纸幡飘飘,唢呐阵阵,数百乡亲亲眼目睹此景,无不为吴金印的宽阔胸怀而感慨。在大池山,吴金印住在宋大娘家,他为大娘家修房、砍柴、挑水,拉大娘去医院看病。老人临终前一遍又一遍地念叨着:“金印在哪?金印在哪?我想再见他一面,他是共产党的好干部啊。”吴金印闻讯赶去,亲自给宋大娘料理了后事。沙掌村的老书记王营生曾经和吴金印朝夕相处,临终时让孙子到唐庄找到吴金印,说老哥哥想见他。吴金印当即赶去,老人拉着老战友手时脸上露出微笑,当夜,老人家安详而去。
为了帮助群众走上致富路,吴金印更是全力以赴给予支持。
石屏村的马胜奎靠2.6亩果树脱了贫,他想扩大规模,吴金印给他协调了24亩果园,去年增收入10万元。石庄村王志刚养500头肉牛致了富,他也想扩大规模,吴金印当场给银行打电话,银行考察后一次贷给他300万。西代庄村李会林养猪缺地,吴金印帮他解决了40亩,使其养猪存栏由1000多头发展到现在的1万多头,年收入超过300万元。
吴金印说:“老百姓是爹娘,谁不好好为他们办事,谁就是不孝之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9561/5dd42ce6a75ae63e.jpg)
()治穷根着眼千秋业 创业苦他是一面旗
吴金印是河南省卫辉市李元屯镇董庄村人,他18岁入党,19岁担任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因为带领群众农牧林综合发展而崭露头角,1964年县里破格选拔他到乡里工作,并直接指派他去省团校深造。1966年毕业,组织上把他分配到狮豹头乡,1969年任命他为该乡党委书记。
狮豹头乡位于太行山深处,石头多,土地少,农民生存困难。吴金印踏遍2000多个山山岭岭,经过科学论断,决定拦河造田。
狮豹头的跑马岭下,有一条沧河,穿过全乡境内60多公里,要在河滩上造田,须先让河水改道。
1973年10月,吴金印带领狮豹头的干部群众来到沧河中游的羊湾村,搭起茅草棚,形成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壮观场面。
说起当时30岁的吴书记,现年76岁的冯士平仍然感慨他当年抡大锤,一气1000多次不歇手的潇洒;62岁的孟双喜仍然感慨他拉着架子车运水泥,一天往返100里的英姿。
“那时的吴书记干什么都是身先士卒,哪里最艰苦、哪里最危险,他准会在哪里出现。”74岁的郭喜回忆起其中一幕,至今还心有余悸。“最大的工程是青年洞。1975年夏,山洞全线贯通,就在这时,暴雨骤降,汛期提前到来。那天夜里,吴金印下洞察看水位,突然,一块卧牛大石从山顶上坠入河中,就在大家惊恐万分时,吴书记水淋淋地爬了上来,一句话也没说,背起一块石头,冲上了洞口的拱顶。抢险队几十名队员被震撼了,他们呼喊着口号紧跟而上。两天两夜后,吴金印与抢险队员们用钢铁般的意志,冒着危险,战胜困难,完成了洞口圈顶。”
这个“大个子”工程完成后,造出河滩地200多亩,成为深山里的一片大平原。说起这块地,羊湾村民郭胜随口就来了几句顺口溜:“田下有洞防洪涝,田边有渠防干旱,旱能浇地涝能排,旱涝保收赛江南。”
吴金印在狮豹头工作的10多年间,带领群众凿山洞6个,筑大坝85道,建小水库和蓄水池25座,修渠道3.8万米,修筑高标准山区公路20公里,建公路桥8座,植树20万株,造田2000多亩。
1980年至1986年,吴金印又到五四农场和李元屯乡担任了几年领导,1987年被调到唐庄镇担任党委书记。
到唐庄镇后,吴金印最深的沟,爬最高的山,跑遍村村户户,根据唐庄特点,提出发展思路: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
西部山区的东连岩村,由于交通闭塞经济非常落后,本村和临近的后沟村30岁以上的光棍近百个,被人戏称为“百条汉子”。当地群众中流传着一首《穷苦谣》:“东连岩村连后沟,唱不起水戏耍皮猴,骑不起毛驴骑墙头,坐不起板凳坐石头,盖不起房子住破洞,挂不起灯笼挂箩头。”为彻底改变面貌,吴金印铺盖卷一背,带领修桥大军吃住在工地11个月,修建了一个长131米,宽8.5米,高21.8米,有11个拱孔的大桥。竣工那天,附近群众蜂拥而至,出现了万人踏桥观景的场面。78岁的刘树芝老大娘在桥上走了一趟又一趟,她拽着村干部说:“俺死后,你们千万要抬着俺在桥上走几圈,共产党给俺修了桥,俺下一辈子还想走。”随后,西山又修建了6条运输干道,4条纵贯南北,两条横穿东西,与107国道和各村的道路联结成网。
为在山区造地,1992年10月,吴金印带着全体机关干部,扛着行李卷到后山安营扎寨,食堂炊事员怕把饲养的猪饿死,连猪都带去了。干部群众共13500多名造田大军在15里长沟摆开战场,苦干两个多月,造出新田1000多亩。当时的新乡市委书记到现场看后激动万分,回去组织全市的乡镇干部去观摩学习。1993年冬天,吴金印再一次带领造田大军住扎十里沟,造田1000多亩。2009年,吴金印利用南水北调挖出的黄土,把十里沟深处的荒沟筑起42条拦水坝,建起1100米顺河堤,填平1800亩荒滩,新造田地1810亩。
唐庄镇从1999年开始搞西山绿化,至今13年了,他们用人工开凿出了600多万个鱼鳞坑,一个鱼鳞坑的成本相当于平原的20多倍,吴金印从60岁干到70岁,照样和群众一样分任务,照样抡锤打钎、运土填坑。
多次战略性会战,人们确实很累,但是机关干部看到吴金印身先士卒,都会自问:“吴书记这样干,他是图个啥?”农民看到吴书记身先士卒,也会自问:“吴书记这样干,他是为了谁?”
不图名,不图利,全心全意为百姓,吴金印多次婉拒离开乡镇的机会,他就是想亲眼看到百姓过上好日子。
唐庄镇镇长宋艳说:“每到关键时刻,吴书记就是一面旗,有他在,我们就有定心锤。”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9561/9b37b45f9c6bf086.jpg)
()农抓特色工引项 终极目标是小康
经过13年的整治,有人这样形容现在的西山:“山顶松柏戴帽,山坡果树缠腰,山脚经济林封底,山下片片良田。”,经过治理后,水土得到保持,过去4500亩被称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高产稳产的"三保田",过去的穷山恶水变成了花果山、生态园、旅游区。
山区农民的山楂、苹果和梨树成了唐庄的摇钱树,唐庄桃和唐庄梨已经成为唐庄品牌。石屏村老村长冯铁林说:“10年前运输不便,桃子一毛五一斤没人收,现在一斤一块五我们卖到京上广。我家30多亩果树,年收入26万元,全村个个靠果树发了家,100多户人家买了100多辆车。”
镇东平原已发展蔬菜大棚4000多个,十几里长的蔬菜大棚蔚为壮观。“一亩园,十亩田。”蔬菜大棚的经济效益是种粮的8倍。代庄董灿林家一个9分地的大棚,冬天种黄瓜,下架种苦瓜,年收入4万元,董文印家两个大棚养了两个大学生。
变化最大的莫过于四和社区的农民了。2005年,卫辉市行政区划调整,原来太公镇的谷驼、张庄、晋湾、虎掌沟4个国家级贫困村划到唐庄镇。2008年,唐庄镇在废旧的砖窑场建起一个新型的社区,取名四和社区。至今年3月,4个村的农民全部入迁到新区,世世代代饱受吃水、吃粮、走路、上学、就医、择偶6难的群众彻底解放出来。朱喜英儿子的对象看到新型的四和社区,高兴万分,叫着要马上结婚。张庄的老会计张信给我们诉说过去的生活时,语言哽咽:“过去吃水靠天,走路不安,本家11岁的孩子摔死在桥下。我的儿子谈几个对象,姑娘来看家境,看一个吓跑一个,儿子最后只能倒插门,儿子结婚那天,我们老俩口抱头痛哭。搬到新区后,儿媳妇主动要回迁,我们喜极而泣,又一次抱头痛哭。”虎掌村的暴祥民扳着指头算了算,几十个大龄青年都结了婚,连51岁的老光棍暴国堂也找到了老伴。65岁的暴秀明提起现在的生活,用了一个歇后语:哑巴两口亲嘴——幸福的说不出话来。
吃饱肚子心不慌,要想小康上强项。
近几年,唐庄镇引进了百威、北新建材为代表的世界500强企业,到2012年,唐庄镇入住企业30多家,工业产值33.8亿元;农业产值2.63亿元;固定资产1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9985元。
吴金印说:“我有个唐庄梦,三至五年让更多农民搬进新社区;全镇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给国家纳税翻两番。”
百姓把他记在心窝里
——记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下)
“你是河南大学蔡玉辉同学吗?我是唐庄吴金印啊,你打电话给我反映的暑假打工工资问题,我昨天已给企业领导协调了,你的工资拿到手了吗?”
听到肯定的答复,吴金印才放下心来。
吴金印说,群众的这些诉求对我来说事不大,对他们来说是大事,自己举手之劳,解了群众之难,这就是乡镇干部接地气的优势。这本来是职务责任,群众却感激不尽,我们的老百姓啊,你给他们一升,他们就想还你一斗。
半个世纪以来,吴金印用自己的真情,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人民群众把他当亲人
狮豹头乡李岩沟村民五妞见到记者,刚刚说了“吴书记”三个字,就已经泣不成声。他拽着记者就往家拉。走进他家的老房子,他指着门后说:“40年前吴书记就住在这里,现在我盖了新房不拆老屋,就是留住吴书记的影子,他在我家住了两年多,和我家结下了深厚感情。我妈去世时吴书记在北京开会,回来后直接到我妈坟前烧纸祭拜,那情景我们家世世代代都不会忘。”
40多年前造地时最大的工程是青年洞,距五妞家只有一箭之地。青年洞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景区,洞前数百平米平台,供游人观景。洞之东首,一瀑悬空而落,飞玉溅珠,直如水帘。一溪穿洞而过,淙淙然婉转东去,洞口停车场、超市、饭店一应俱全,数十家美食小吃,鳞次栉比,鲜鱼活蟹,山鸡野菜,让人流连忘返。
羊湾村党支部书记郭胜说:“这就是吴书记给我们留下的丰功伟绩,吴书记在我们乡工作15年,在老乡家住了8年,在工地茅草庵住了7年,这样的干部百姓服!”
吴金印从狮豹头乡离职时,为了不惊扰乡亲,用自行车载着铺盖卷儿悄悄地上了路。在半道碰巧遇上大会战时的突击队长阎玉礼,当阎玉礼惊诧的看到吴金印自行车上的铺盖卷,他像猜到了什么,上前一把拉住吴金印的手:“吴书记,你是要走啊,你这样离开我们,就不想想我们全乡百姓的感受吗?”说着,这个堂堂七尺硬汉已经泪流满面。附近的群众闻声赶来,把吴金印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黑压压人群哭声一片。几位大娘、大爷拽住吴金印的自行车,死活不让走。夜色降临了,在吴金印苦口婆心的开导和承诺下,乡亲们知道挽留不住,把吴金印送了一程又一程。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9561/30eb1f16610d5abd.jpg)
吴金印走后,几次悄悄回来看望几个五保户。2010年一天傍晚,沙滩村的郭来宝看到一辆小车停在一个老太太身边,一个熟悉的身影下车和老太太拉家常,他走近一看是吴金印书记,赶快向乡亲通报。功夫不大,乡亲们蜂拥而来。“吴书记”、“吴书记”的叫声此起彼伏,有的提着甜柿饼、有的拿着野韭菜、有的掂着土鸡蛋,大家不由分说就往吴金印的车里塞,一个老太太颤颤巍巍的来到吴金印身边,她拉着吴金印的手说:“吴书记啊,40年了,我们还在享你的福呐!”
9月1日,我们驱车近40公里,去大山深处的大池山重访40多年前吴金印的足迹。当年大池山每人每天靠政府救济的3碗水生活,吴金印用几个月时间,亲自为群众挖出一个两丈多深、能蓄十几方水的旱井,汛期蓄满水,到冬春早季,就成了百姓的救命水。在村的最高处,我们看到了那口井,井旁竪着一通碑,碑文写到:1967年冬,好干部吴金印为解决村民吃水难,亲自动手打下此井,吃水不忘挖井人,1992年池山人民特立此碑。
吴金印视群众如父母,群众把吴金印当亲人,这样的感人事例数不胜数。
吴金印到唐庄工作后,为了群众过上好日子,自己拼了命的工作。有一次,他连续一个多月在造地工地上冲锋陷阵,终因高烧歇工一天。第二天清早吴金印开门上工,发现门口鸡蛋、核桃、苹果放了一片。一个寒冬大雪夜,吴金印深夜回到驻地,一掀被窝,发现被子里面有一个装满热水的输液瓶子。
老百姓表达感谢的方式最淳朴,它会让人在感悟中突生敬意。
我们在唐庄镇政府采访,有几个老百姓坐在门外几个小时,一打听,原来他们是后沟村和东连彦村的村民,他们想给记者表达一下他们的对吴金印感谢。他们还没落座,就抢着诉说吴金印到唐庄后带给他们生活的变化,后沟村村民李红云还自编自演了她写的快板:“桃花围着俺村转,引来宾客当景观,百姓越过越幸福,幸福生活有根源,党委书记吴金印,亲力亲为带头干,榜样力量做表率,不怕辛苦多流汗,男女老少抱成团,小康离我们不太远。”
()立在百姓心中的丰碑
吴金印给百姓办了太多的好事,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总想用一种方式表达。
1991年夏,一通上写“我们的好书记吴金印”的石碑立在青年洞前。吴金印得知后,当夜赶到现场,拿着锤子把石碑上的字敲掉了,百姓以为有人破坏,群情激奋,吴金印只好“自首”。以后,一些村庄陆陆续续又立了几通碑,吴金印发现一个砸一个,小一些的就干脆拉走埋掉。后来,狮豹头乡几个村的村民弄了个吴金印的汉白玉雕像,在山上凿个龛,将雕像供奉在里面。吴金印正面工作做不通,干脆说:“人未亡,上神堂,你们是想让我快一点上‘天堂’啊!”群众这才无奈的把雕像拿掉。
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也让吴金印越来越不安,中央和省里领导劝说吴金印:“你是党的干部一个代表,群众拥戴你,说明群众对党的信任,你要适当理解老百姓的心意。”
现在,在青年洞的上方有7个巨型大字:“太行公仆吴金印”,落款是“田渠路作证。”南边峭壁上雕凿着数十米高的对联:感谢中组部中宣部 宣传好人用好人。青年洞北侧的平台山壁,有群众记录吴金印带领他们治理山川的碑记,有羊湾、西拴马、小店、白寺等村民在自家困难时吴金印对他们帮助的碑文。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9561/f2b872d20c85c83d.jpg)
本来事情到此也算为止了,可最近的一件事却让吴金印大为光火。
今年7月1日,在建党92周年当天,唐庄镇西山悬崖上一夜之间出现三个大字:“吴公山”。每个字五米见方,大红漆底,远远看去鲜艳夺目,气势磅礴。吴金印知道后非常震怒,彻查才知道是附近几个村的支部书记带头干的,他狠狠批评了他们:“唐庄的发展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我在里面不知道能不能起到1%的作用,你们这样搞是陷我于不仁不义啊,贪天之功会让我脱离群众的!”
无论吴金印怎么批评,几个村支书就是“软抵硬抗”。最后,吴金印派人督察,用钢板做的“唐”字覆盖了“吴”字,成为了“唐公山”。
盆窑村的老支书李庆一向记者说出了原委。他们现在过上幸福生活了,很多村民希望对吴书记有个纪念,几个村支书就想到了在山上留字,让大山作证,山就是碑,碑就是山,雨淋不掉,风刮不走。可是他们都知道吴金印的脾气,明干是万万行不通的,这事一直无法实施。2011年底,主谋之一、80岁的山彪村老支书李祥印临去世当天,还把几个人叫到身边,对生前未完成这个心愿抱憾终身。
几个支书下决心了却此事,今年6月初,他们在山边搭起50吨重的铁架,为了掩人耳目,他们用硕大的布帐罩住山壁,布帐外面书写绿化山川四个大字,他们希望在党的生日那天,以这样的形式向党的好干部吴金印致敬。
他们的心愿毕竟没有实现,但是,当人们看到“唐公山”三个大字,自然会想到好书记吴金印。
大山作证,田渠路作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吴金印就是百姓心中的丰碑。
()为什么吴金印有如此魅力
吴金印在乡镇工作50年,每天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他最知道百姓想什么,他最知道带领群众干什么,所以,他在老百姓心中有着极高的人格魅力。
对人格魅力的理解各有表述。唐庄镇财政所长杨金根说:“吴书记为民办实事,有人格魅力,吴书记身先士卒,有人格魅力,我觉得吴书记的清正廉洁更加有人格魅力。”
这绝不是杨金根一人的感觉,凡是和吴金印打过交道的人,无不为此钦佩之极。曾经发生过的两件事就是对吴金印最好的诠释。其一:乡里一名干部下村检查工作,村干部留他吃饭时饮了几盅,吴金印让他背背乡里的“四不”规定。“身不懒,积极参加劳动;嘴不馋,不在群众家吃喝;耳不聋,倾听群众意见;手不长,不拿群众东西。”那位干部背过后知道自己错了,主动在全镇干部大会上作了检查。这件事情对唐庄乡的干部触动很大,以后唐庄镇的干部人人严守规矩,下乡不住村部住农户,与农民同吃一锅饭。其二:一个非常有能力的机关干部,因为给吴金印送礼,准备要提拔的他因此被延迟了整整一届。
吴金印母亲去世时,大家认为这是个向吴书记表示敬意和感激的机会,吴金印对推不掉的礼金当时不置可否,母亲下葬的第二天,吴金印把财政所长和副所长叫到办公室,从包里倒出一推现金,让他们清点一下,指示所有现金用于西山绿化。
吴金印说:“老百姓养鸡为下蛋,养狗为看门,养我们干部为啥?如果我们不为老百姓办实事,连鸡狗都不如。我再从中捞取好处,那我不成了‘吸血鬼’了吗?”
中央党校教授高新民说,党风的核心是党群关系,党风状态究竟如何,判断主体是人民群众,判断标准是民心向背。
吴金印,他就是百姓心里的一杆秤。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9561/79858b58b5d6300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