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是二千五百多年前古印度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所创。佛学一创立就成了宗教,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的原始经典是《阿含经》,主要内容是:确定人生是“苦”的观念和皈依解脱的观念。
佛教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人人可以成“正果”的众生平等观念;二是佛教教义具有浓厚的哲理性。
佛教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主要在中国得到发展,并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小乘佛教则在斯里兰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有所发展。佛教在中国发展形成的宗派主要有天台宗、法相唯识宗、华严宗和净土宗等。
佛教在东汉时期一传入中国,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以中国传统思想改变佛教最有力者,则是禅宗一派。禅宗的初祖是南印度人菩提·达摩,他于粱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思禅机,提出禅定方法,主张通过“面壁”静思的功夫,就能“舍伪归真”、“无自无他”,达到超越自我和现实世界的成佛之境。禅宗既吸收了道家思想,又与儒家观念相符,是佛教信仰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佛教主张“空”,即不生不灭,生死皆无,万事万物皆为假相,并且这个假象时刻都在变化。如:河里的水流不断,但原先的水已不复存在。由于人们把这些假相,理解为实相,并固执地坚持这一看法,于是,烦恼就应运而生了。因此,佛的思想就是要引导人们认识“万相皆空”这一实相。
佛教有“轮回转世”之说。认为众生生死轮回有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鬼道、畜牲道。六道轮回都是照生前所作的善恶业而转生。
佛教讲“因果之理”。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认为人有前世、今世和来世,人在今世的生活状况,是前世的所作所为造成;来世的生活状况,也取决于今世的所作所为,即所谓今世之果是前世之因,来世之果是今世之因。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的。苦是必然的,不可逃避的,根源在于人本身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指肉体及其需要;受指感觉和感情;想指智能活动;行指意志活动;识指精神意识。诸苦的的原因是由贪(贪欲)、瞋(憎恨)、痴(愚痴)三毒造成。由苦而生烦恼,要断烦恼,就要通过各种法门进行修道,从生死此岸,经过烦恼中流,到达彼岸。
菩萨所修六度法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学佛法的最高境界是成佛,就是断除生死轮回,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之境,即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皆空的状态。
佛心慈悲平等,无所好恶。但佛教不提倡爱,认为爱是情感的作用,有分别憎爱之心,就未免有偏差。而慈悲是理智所为,无分别心,所以说要普度众生。
佛教徒分“出家”与“在家”两类,“出家”称师父、法师、和尚等;“在家”称居士。居士应受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或受一二戒亦可。
讲一讲佛学
网友评论
佛成为宗教后,教义繁而曲歧,弃本逐末,教派丛生而互不通达,此违祖违圣之迹是也。佛主知其后每五百年,教法日下以至今称为末法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