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推文上热门(千万赞三)每天写1000字心情随笔
《佛学50讲》读后感04:佛学大厦的理论基石

《佛学50讲》读后感04:佛学大厦的理论基石

作者: 尘世之旅 | 来源:发表于2019-07-17 22:58 被阅读7次

《熊逸·佛学50讲》之四“缘起性空:佛学大厦的理论基石” 主要内容:

1、本来无一物

上一讲谈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执念,就可以跳出轮回。要放下的,是对豪宅、美女、金钱、名利的执念,把它们看成空无一物。

《六祖坛经》里慧能的偈子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大师认为慧能说出了佛法的真意,就悄悄把衣钵传授给他。

难道菩提树不存在吗?难道明镜台也不真实吗?慧能为什么要说“本来无一物”呢?

最接近本源的解释是,所谓不存在,并不是真的不存在,而是说一切事物都没有自性,都不能自主,都是由很多元素通过各种机缘暂时聚合,又迅速消散的产物。

例如,我们看到一朵云,它在实质上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很多水蒸汽的分子因各种缘故暂时聚拢一起,这就是佛学所谓的“缘起”。这些水蒸汽一边聚、一边散,或是被风吹散,或是遇冷凝结成水珠,从来没有一个稳定、实在、能自主的形态,这就是佛学所谓的“性空”

“缘起性空”,这就是佛陀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悟出的那个“道”。佛学的各种理论、戒律、修行方法,都是从“缘起性空”这四个字生发出来的。

“心无义”强调修炼内心,让内心对外界事物不生执念,但并不否认外界事物的真实存在。

2、看山不是山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惟信有一段很著名的话,说自己在参禅之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之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后来功力深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当你理解了“缘起性空”的道理以后,山在你的眼里不再是山,而是无数石头、土壤、植物的短暂聚合体,瞬息万变,弹指间就死掉几棵树,或碎掉几块石头。我们只是出于沟通和理解的便利,就把这种石头、土壤、植物等的“集合”叫做山。

正如《金刚经》说:佛学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

你能见到的任何事物其实都不是单个的事物,而是由若干事物排列出来的集合,而无论是排列物还是排列方式都在瞬息万变。恒常不变的状态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无常”。

诚如《金刚经》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陀的原创性思想只有一个:缘起性空,这就是佛陀悟出的“道”。


思考作业:

既然世界的本质是分散的、变动的,我们的整体感和恒常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因果律到底是一项客观规律,还是我们的主观现象呢?证明或证伪因果律的客观性,你觉得这是人类理性可以做到的吗?

1. 虽然佛陀认为“缘起性空,”万事万物都是受因果律支配的、不由自主的、瞬息万变的聚合体,但我们还是拥有对事物的整体感和恒常感,因为万事万物的变幻和聚合是有时间因素的,不是像云、雨、露珠一样一下子变动,而是要历经时日才能发生形态的变化,尤其是人物的变化更是经年累月,在这期间我们已然认识了这些事物,对该事物已经拥有了长时间的认知,整体感和恒常感也就在常年累月中沉淀、积累塑造出来了。

2. 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水加热到一定程度就会沸腾化成更多的水蒸气,在没有加热状态下也会有少许的水蒸气散发出来;云层聚集积累到一定厚度就可能会下雨;为人善良往往会受到善良人士的欢迎等等,这些规律可以说是因果律,这些因果律是基于自然规律而推理出来的,而人物的变更就不像这些事物那么简单、直接。

万事万物的发展及因果往往不是单一的因果律,受到的影响因素也极其复杂、费时,因此,把所有的事物的发展都归为因果律是一种客观规律是以偏概全,可以说是我们的主观想象。

3. 证明或证伪因果律,人类的理性思维目前做不到,因为事物的发展影响因素太多、时间太久、关联性太多,不是像物理机械运动一样那么明显、即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学50讲》读后感04:佛学大厦的理论基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bnc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