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你要好好读书哦,长大才会有出息。”
孙子:“读那么书有什么用?你看姐姐读了那么多书,也没有去工作。”(姐姐在英国读完大学嫁到香港)
高度物质化的社会,让人性变得十分功利,连12岁的孩子也不例外。
嗯,物欲渐高的世界里,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有没有用的评断。
听一首歌,想要明白歌词在说什么,但其实它可能只是旋律好听而已,歌词只是附属品,比如我现在听的这首《一趟》。
看一部电影,总是想找出它上纲上线的大道理似乎才有存在的意义。其实不然,绝大多数好莱坞大片,只是为了愉悦我们的视觉和听觉。
平时遇到不同频率的人,一句废话都不想说,觉得浪费口舌和时间。
《十三邀》最近采访了台湾作家唐诺,称他是天下“第一”读书人,阅读量制霸全国。

每天上午九十点到下午三点坐于咖啡馆阅读书写,全年无休,笔耕不辍,从1992年开始,坚持到今天。于他的阅读量而言,他确实能配得上“渊博”一词。
只是熟读圣贤书,意义何在?
唐诺虽然出了不少书,可是跟他岳父朱西宁(著名作家)、夫人朱天心(著名作家),以及朱家另外一个女儿朱天文(侯孝贤御用编剧)相比,他似乎是黯淡的、一颗不起眼的小星星。在世俗社会里,名气和利益他好像都没有沾到太多,每天在咖啡馆写作,也是因为咖啡馆供应早午两餐,一个月1000元人民币左右,方便又便宜。
许知远对他尖锐的追问,从北京到台北,不无苛刻。唐诺倒是很直接的形容自己是”比许知远想象的更为失败的人”。出书出一本赔一本,出版人开玩笑说不敢见他,写得太快,赔得太多。
博尔赫斯晚年失明,去撒哈拉沙漠,从一个地方抓起一把沙子放到另外一地方,然后说:我正在改变撒哈拉沙漠。
许知远问唐诺:“博尔赫斯改变了撒哈拉沙漠,你改变了什么?”
唐诺答道:不知道。却也直言,或许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不知道的地方,曾经的一句话、一段文字影响了他的一个决定乃至一生。
阅读和书写伴随唐诺一生,构建了一双“天空之眼”看历史、看世界,这很难确切说这双眼能有什么实际价值。可是岁月走过,他的价值或许在很久之后的未来能产生非凡的价值。
梵高有生之年不知道有没有怀疑过自己对画画的热爱,如果看到后世对他的画如此之捧场,不知道会不会多画一点呢。
《奇葩说》第四季,有一期嘉宾是冯唐。
冯唐本身做咨询、做商业、做医生,都很成功,可最终还是投身文字世界,成为一名高产作家。问其原因,回答很现实:商业上的成功只是历史尘埃中一颗微不足道的颗粒,而文字有可能千古留名。
为什么要千古留名,实际是因为藏着一颗想改变世界的心吧。
他在最新作品《无所谓》一书中,告诫读者面对世界要“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愚深表赞同。如果真的去做平时羞于做的事、说平时不敢说的话,然后不要脸,这就是改变。
木心被囚禁于牢狱之中,依然书写和绘画,依靠自己的强大精神世界去战胜现实的梦魇,这或许是文字和书写带给他最大的意义。
现实的生活表面繁华,内里却是一地鸡毛。
在这个阅读衰退的大时代,通过书写和阅读构建自己的精神王国,做自己的“国王”,或许是应对这个世界最好的方式。
偶尔做个无用的人,做些无用的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