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是电视剧《马大帅》的片尾曲。剧是没看的,因为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超级不喜欢这个本山大爷的,有说他忽悠东北文化自己倒落得赚得盆满钵满的,那是时代和商业的故事,咱不懂所以不能乱说,只是简单地觉得他将地方文化过度粗俗化以博取眼球,掩盖生活之艰难,逃避在虚弱笑声中自欺欺人不合适,毕竟属于扒拉灵魂的文化产业至少要有点儿真诚。
每一天呦每一年
急匆匆的往前赶
哭了倦了累了你可千万别为难
是路它就免不了有沟沟坎坎
就看你怎么去闯
怎么去闯每一关
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
千难万险脚下踩,啥也难不倒咱
只要你的心中有情有爱
风里走,雨里钻
刀山雪岭也敢攀,也敢攀
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
苦辣酸咸全咽下
啥也难不倒咱
只要你的心中有情有爱
天也蓝,地也宽
再苦再累心也甜,心也甜。
从歌词来看,是不是很励志,比一般的鸡汤还鼓舞人心,只可惜这种“反求诸己”无论如何也盖不住现实的残酷,生活不是电视剧,无效的心理按摩不能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无道无术的老百姓只会勤奋地吃苦是改变不了什么的。
近日仔细阅读了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倦怠社会》后认真地想了想,到底要活出个啥样儿来给自己看。
作者认为,当下这个社会是充溢着积极性的社会。韩炳哲指出,人的生命原本应该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但在今天却被简化成一种生命机能、生命效能。无节制地追求效能提升,导致了人类心灵的梗阻。其结果就是:让每个人的生命降低成为赤裸的、纯粹的生活,生命的强度逐渐弱化,生命体验转变成消费体验、社交体验。
作者认为,倦怠社会是一个自我剥削的社会,自我同自身发动战争。说白了就是自我驱动的自己同自己较劲。韩炳哲指出,当下每个人都经营着自己的营地,这是一座劳动营。其特殊之处在于:人们同时是犯人和看守,受害者和施暴者,主人和奴仆。我们自觉地进行自我剥削。剥削者即被剥削者,二者已经无法分辨。为了更高效地工作,我们不断优化自身,直至死亡。以这种恐怖的方式,自我完善被理解为绩效的提升。
每一位职场中人都会忍不住问自己,是这样吗?我这样吗?若是,可怎么办啊?
毫无疑问,生活中有太多不可无视的压力如影随形,可说不可说的,它都在那里,感慨之余只有一句:这就是活着,这就是日子。自己给自己找安慰,打鸡血,把社会集体无意识的“应当”说服成“能够”。
韩先生让我们不得不直面现实的无奈,不得不正视自己不可回避的实实在在的痛感。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认为,这是当前社会强制权力的一种体现和后果。在一个多工作业的现代社会里,一个人要同时扮演多种角色,同时处理多项任务,生活是碎片化的,难有做专注一趣之事的注意力条件。
我们看似拥有许多技术带来的便利,但实际上我们却失去了整个世界,失去了感知美的能力。难道我们真的要在一个由电脑、智能手机搭建的移动集中营里狂欢到死吗?
上世纪七十年代时任美国农业部长的厄尔·巴茨说过,“在现实生活中,黑人们所追求的东西仅仅是沉溺于声色娱乐、体面的服装及一个能够吃喝拉撒的温暖的地方。”(后来这段种族歧视的言论带来一些后果)时光飞逝到如今,身处21世纪的我们,又有多少人不是有着这样卑微的生活渴望,可只是这样,就需搭上一辈子的努力。
置身于这种倦怠社会之中,我们该怎么办呢?韩炳哲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那就是学会思考,学会沉思生活。韩先生认为,“正是由于丧失了沉思的能力,积极生活变得绝对化,从而导致现代积极社会的焦虑和歇斯底里症状。”
在过剩的时代,我们要学会如何排斥,如何拒绝,建立自己的免疫机制,切勿染上“倦怠综合症”,燃尽自我的心灵。也许我们踏不上想走的路,但也不能在必须走的路上疲惫至死。
若人生如托翁所说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想必众生之中心甘情愿者不多矣;若人生如弗洛伊德所言活着便是在欲生欲死间摆荡,说到底亦不过一场游戏一场梦。若执意要问,难道生命被决定了吗?佛会回应说:不可思议。罢了,若清浅浪花和深沉海水是诠释生命的意象也好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