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小镇的故事

作者: 光束俠 | 来源:发表于2018-03-13 13:04 被阅读14次

从地图上看,K镇、A镇、L镇像是个连在一起的小小面团。都说南方十里一乡音,这三个镇因为挨得近,当地语音也极为相似,互相之间都能听得懂。

(一)

我在K镇长大。K镇是县城镇,在二十多年前,它是外乡人最想进却最难进的地方,竞争激烈、从业门槛高,K镇居民天生有股优越感,瞧不起外地人。

二十几年后的今天,人们提到K镇,会不自觉摇摇头,有些人还会加上一句,TNND。K镇很安静,安静得有些萧条,虽然本地人惯性地没抛弃优越感,但他们心里很清楚,k镇基本上可以算个贫困镇了。

在k镇开店,多半是要垮的,很邪门。二十年来,除了东门街头一家箱包店,解放街上的两家化妆品店,一家钟表电,两家眼镜店,中街上几家热气腾腾的早餐铺和夜宵摊,北街上的两三家时装连锁店,南街上的牙房,以及步行街一家小小的超市,统统加起来不超过二十家,得以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来,其他几百家店都曾改头换面,随着季节换装换老板。

更迭周期短的,尤其是小吃店和时装店,刚开业不出一个月就变得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寂静的店里只有老板用手肘支撑着桌角打哈欠的声音。往往人们还没对这家新店有具体印象,光洁透明的玻璃门就换成一道铁门冷冷地拉上了。如果这家店面设在其他小镇,未必落得如此悲惨。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K镇居民似乎特别不喜欢出门吃东西,不喜欢没事出门溜达,也不喜欢看到漂亮衣服就买买买,一句话总结:不爱玩。

为什么人们这么不爱玩?可能是因为K镇太小,八十多个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最长两三百米的小街总共才七八条,出门多转一会就能遇到熟人。大家平日里工作都挺严肃,下了班或者过个周末好不容易能放松放松,绝不会想到在镇上逛街,因为,很可能你在街上遇到的熟人比你看到的好吃的还多。遇到熟人总得停下来拉几句家常,特别毁心情。

因为人们不爱玩,开店的人也特别不敢下血本,有些饮食店面装修实在匆忙,甚至还留有前面店家留下的迹象。这种尴尬往往因为新店的主人资金不够充裕,于是怀揣着“少折腾一点省一点万一亏也亏得少一点”的侥幸心理,想着亏了就关门大吉,要是走运赚了,那到时候再装点门面。

这里面或许藏着一个恶性循环。普通消费者越不爱玩,开店的人就越没有热情,反过来也就导致人们更加没有兴趣玩。

也有人说,是因为K镇的企业总是收到乱七八糟的税单,导致开店特别艰难。

没人说得清缘由,只见K镇越发寂静,连过大年都热闹不起来。那几天,镇政府挂了几条红色横幅,祝全县人民新春快乐,在灰白色的街道上尤为亮眼。挨个十来天,过年七天假结束,人们回归原位,周而复始地开始和去年、前年一样的生活,就好像大年是编出来骗小孩的故事,过了新年一切都没改变。可是日历不是改了年份吗?不不,那只是画出来的一个数字,其实什么都不会变。

去年的炸酱面又贵又难吃,今年也一样,明年也一样;去年的游泳池又冷又脏,今年一样,明年也一样;去年人行道的绿灯只有十几秒,今年……反正没有更长,过马路请绷紧小腿肌肉,竞走。(说起这些,请原谅我激动得画风突变)

K镇的人们也习惯了,这里最好的工作就是公务员和银行。他们对生活也越发没有想象力,能够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打个盹,转转电视节目,就是最为放松惬意的生活。

邻镇的人们跑来玩,惊讶且惋惜,同情且不屑:这镇完全发展不起来嘛,太死了。

(二)

A镇居民的祖父辈很多都是渔民。因为靠着江,在二十年前,傍晚退潮时间是A镇集市最热闹的时候,黄鱼,小虾,小螃蟹活蹦乱跳,肉质肥厚,极为鲜美。渔民家庭一边派女人们在江岸边赶紧摆摊,一边男人们继续出船捕获战利品,保持货物源源不断地供应。

在A镇方言里,“鱼”和“儿”是同一个发音,他们对鱼的宝贝程度能跟可以传宗接代的儿子同日而语。大多数人吃鱼都有一个特殊的讲究:不翻面。这一面吃干净了,把鱼骨头 全都挑出来,继续吃另一面,谁要是敢用筷子想把鱼翻个面,打断腿。传说,给鱼翻面就象征着“翻船”,为了家里人的安全,切不可马虎。

渔民钱多了,A镇的酒店也多起来。

二十多年来,A镇的酒店一家接着一家,如雨后春笋般占据了A镇各个街口,熙来攘往,热闹非凡。

A镇的人们似乎骨子里就爱尝鲜,海鲜店饱和了就试试卤煮店,炸鸡汉堡店,冰淇淋奶茶蛋糕店,牛排馆,云吞面,重庆酸辣粉……什么好吃开什么店,外面的世界什么火他们试什么。

接着,服装店也随之铺散开来。A镇的服装商场是真热闹。大概是天生就有做生意的灵性,他们总能找到好卖的款式,时髦、漂亮、大方,让光顾的女孩们心满意足地带着战利品回去。有些店不久便名气在外,边上的K镇、L镇居民纷纷慕名而来。

生意人都上了瘾。几年下来,A镇上处处开店,能想到的门类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镇上多的是暴富的有钱人,穿着皮草挂着金链,打着最新款的手机大声谈论某城某镇的地价和投资机会。

那些大腹便便的中年男人,眼睛里闪着精明的光,他们能在市场上的风起云涌中精确捕捉关键信息,先人一步地做出投资决策。在投资的黄金时代,他们用十年赚来的本钱投入市场,一两年就摇身变成百万富翁。

回头看看,那些转眼变成一两百万的资金,原先只有几千块钱啊。

这些一夜暴富的中年男人们分化为两类人群,第一类的人们保留着渔民原本朴实的生活方式,节俭、勤奋,爱尝试新鲜事物,依旧是云淡风轻的小老百姓;第二类则无所不用其极地显山露水,非常膨胀,唯恐人家看不出他们是百万富翁。不过两类人不一定前者就比后者更能赚钱,前者的投资也会失败,后者的生意也可能继续风水水起好多年。只是,外地人对A镇人的印象大多被第二个人群带着跑了。

不过相比L镇,A镇只能算小富即安。

(三)

五六年前,国内某家大型连锁商场老总到L镇调研,四处溜达了一圈,见这里的居民们买起东西来如狼似虎,逼得各路商家急着扩充店面,还喜欢夜夜笙歌,夜生活需求旺盛,感到十分满意。他们找到这里的政府,大开桌宴,商量在L镇街头建个购物广场,集聚人气,方便生活,一起为人民的安居乐业而奋斗。

这位老总绘声绘色地说着广场蓝图,同志你看啊,你们这里热闹归热闹,可前前后后都是弄堂小巷,灰扑扑的到底有些小家子气,跟外面气派的现代小镇总有些距离,我要是在你们镇中心建个广场,L镇周围一圈的街坊邻居都会跑来逛吃逛吃买买买,到时候你们完成你们的GDP,我们完成我们的KPI,咱们是双赢啊……老总手舞足蹈地比划着,目光如炬,面有潮色,直说得坐在对面的政府官员眉开眼笑。

老总见火候差不多了,便斟了杯酒和官员一口闷下,直入正题:兄弟,咱也别绕,市中心这块地您给个价呗?

对面的官员略一沉思,伸手比划了个数字,老总原先热忱的脸一下乌云密布,啊,局长,您看能不能低一点?官员摇头,依然笑眯眯地看着他。

饭局就这么不欢而散。

老总又在L镇逗留了几日,期间又和政府交涉了几次,哪知他们就是不松口,一步都不肯让,不免窝火。

这天,上司电话又来催,谈下来没有?怎么还没谈下来?什么时候能谈完呢?老总心一横,算了算了,签就签。

这时门外响起敲门声,秘书进来柔声道:老总,A镇刚来电,问你有块市中心的好地免费给您要不要?

老总怔了三秒,转身抓起笔。

购物广场就这么落在了A镇。

不仅如此,自那之后,大商场接二连三地入驻A镇,L镇政府很后悔,L镇人民很生气。

商场老总们一定得意坏了吧?

并没有。与之相反,他们很后悔。在那不久,分析销售营业额时,老总们惊讶地看到,买主们大部分是L镇居民,而不是A镇本地人。试想,如果当初一咬牙把商场建在L镇,如今每天的营业额不知道要翻上多少番。

世事谁料,世事谁料。

相关文章

  • 三个小镇的故事

    从地图上看,K镇、A镇、L镇像是个连在一起的小小面团。都说南方十里一乡音,这三个镇因为挨得近,当地语音也极为相似,...

  • 【暗黑】动物小镇轶事(6)

    动物小镇轶事 | 湖底故事(三) 上期链接:湖底故事(二) 这是鲶鱼先生写的第三个故事。我发现鲶鱼先生有一种叙事技...

  • 旧时旧影 山河故人

    “山河依旧在,不见故人来。” 故事的开始,三个人一起生活在那个山西汾阳的小镇上,却在故事的最后,分化成三个完全不同...

  • 小镇的故事

    俗话说的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以下就是我亲眼所见的故事……什么?你问我是谁?呵呵,先别问,听完故事,你就自然...

  • 小镇的故事

    故事摘自杨宁老师《法界之心》 从前,有一个小镇。 小镇靠着一座大山,大山里有两个山洞,一个洞里住着一位得道...

  • 小镇故事

    我家在一个小镇上,家门口就是街道,这条街道主要是当做菜市场用的,今天,我来讲讲卖菜的农户,天还没亮的时候,早已有许...

  • 小镇故事

    回到古镇已经10多天了,不得不感叹,也很惭愧,在这个古镇长这么大,第一次认真的观看和思索古镇人们的生活。 每天早上...

  • 小镇故事

    1. 她慢慢地徜徉在波尔登湖森林公园。 公园环绕湖水而种植的水杉,倒映在水里,像一根根两头尖尖的棒针;那弯向水里的...

  • 小镇故事

    一个人 游荡在莲花镇 酒家有个诱人的名字叫 小镇故事 知道不会有任何故事发生 喝酒后在空荡的街上彳亍 只在手机上找...

  • 故事小镇

    昏暗的灯光照着小城的街道,干巴巴的叶子被风从树上吹落,在昏暗的灯光下翻了个身,又重新被风拥到怀抱。 不了解这座小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个小镇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qwb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