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无论穷、达处境如何,都应当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办事。
诸葛亮隐居隆中,是士穷之时,“修身见于世”也,世称“卧龙”;到后来身居丞相高位,生活依旧俭朴,两袖清风,因此臣民也都没有失望,反而更得民心。
11. 其进锐者,其退速。
往往急于求成的进步者他的退步的速度也是极快。张岱在《募修岳鄂王祠墓疏》中就写道:“余谓天下凡事必须量力为之。其进锐者其退速,其愿奢者其就小。”这就告诫我们做事情要尊重事物发展应有的规律,认清自己的实力,不要过分求高求快,否则往往得不偿失。
12.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有贤德的人要处在掌权的地位,有才能的人担任相应的职位。这句话第一层意思是什么人应当在什么位置上,因才设置,这样才能各机构单位高效和谐运转;第二层则可以理解为,不必过分看重形式上的认定,浑身才能总比一纸文凭更有说服力。
13.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里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指的是一种至大至刚的气,而且必须用正义和道去配合它。善养浩然正气的人格追求,在后来逐渐扩展为骨气、英雄之气、爱国之气,以文天祥、辛弃疾等人为首的仁人志士,就是体内充盈着刚健雄风的浩然之气,坦荡地立足于天地之间。
1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句话意思是,富贵不能使我放纵享乐,贫贱不能使我志向消磨转移,武力不能使我低头屈服。这是孟子对“大丈夫”人格精神的理想化追求。他强调了富贵的诱惑、贫贱的折磨、威武的压迫都是对“大丈夫”人格塑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锻炼和考验。只有经受住了这些,“大丈夫”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出现。
15.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气时令的配合不如地理环境的优越,地理环境的独特优越不如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总而言之,孟子强调的是“施仁政”的必要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秦之灭亡就是典型的反例,“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暴政的最终导向往往都是怒不可遏的揭竿而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