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乔平
说起秋思秋愁秋怨,想起了李清照的那首秋景词《忆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在一个明朗清澈的秋天里,眼前的湖水中倒映着远山,一阵清风徐徐吹来,湖面上泛起了层层的涟漪,湖中的荷叶和水草在轻轻地摇荡。沙岸上,几只栖息水鸟正张开翅膀飞向远方。
这是易安居士李清照给我们勾勒的一幅清新淡雅、恬然无声的秋日画面。她以独特的方式,细腻而委婉地传达出一种阴柔之美。
再往前看,数百年前的唐宋文人们,总是被暮秋的寒露和凝霜裹挟着,把恼人的秋风秋雨,萧瑟的衰草枯藤,瑟瑟的倦柳枯荷,清冷的寒江暮湖,哀鸣的残虫孤雁......化作笔端的一声叹息,留下了不计其数的伤流逝、叹别离诗句: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范仲淹《渔家傲》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晏几道《思远人》
看到这些诗句,想象着千百年前对着秋风秋月,皱着眉头,垂着嘴角,吟诗作赋的古人,是不是连润笔的墨,也是和着烦恼调和出来的呢?要不然,他们吟出的词为什么都带着一股清冷的凉意呢?
也难怪,每每明快的夏季一过,浓浓的秋意就来了。历代文人的才思,总会在这个季节格外敏感。所谓一叶知秋,落叶见愁,就是这个道理吧,所以,历代的秋境诗词里大多笼罩着浅浅的一层愁色。
再回到李清照的《忆王孙》,高远的天空下,一片辽阔而旷远的湖水泛起微澜,秋色已深,远远地望过去,塘里的红莲衰萎,昔日空气中浓郁的荷香也淡薄了些。意象中也有泛着冷秋的韵致,但是,在李清照眼里,这风景之妙、之好,是说不尽,道不穷。
荷叶虽然早已凋残,但放眼看去,尽是饱满的莲子。两岸的水草、沙渚上的蘋花,受到清露的洗涤、滋润,与摇曳的莲蓬一起,给人丰盈充实的质感,又让人感受到了含翠凝碧的生命力。
景色如此诱人,游人哪还舍的离去?于是词人婉转地表达了内心的不舍:那眠沙鸥鹭一定舍不得让我走,你看它,都难过地不肯去理睬归去的人了。
李清照笔下的这个秋日,比任何时候都温柔,似乎接下来的不是寒风飒飒的严冬,而是莺歌燕舞、花香四溢的画卷。
这就是年轻的魅力,因为李清照写这首词的时候还很年轻。那个时候,她还没品尝过“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之苦,也还没有萌生“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的忧国之殇。那个时候,她拥有的是与生命共鸣,与天地齐舞的朝气。
所以,旁人眼中萧瑟的暮秋景色,在易安居士眼中多出了几分可爱和温柔。虽然此时此刻的喜悦,与她日后所承受的痛苦相比只是生命中的一瞬,但是,这个美好的秋景图,仍然是值得珍藏在回忆深处的。
在这个秋风瑟瑟填愁的季节里,你的眼里或者心里,有没有一幅温暖可爱的图画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