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先是,桑弘羊为治粟都尉(管粮食),领大农(管农林事务),尽管天下盐铁。弘羊作平准之法(平抑物价条例),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在不同时期向不同地区转贩不同商品的作法,相互转输)。置平准于京师,都(管理)受天下委输(流通事务)。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欲使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贱买贵卖,平抑物价,打击奸商的囤积居奇),而万物不得腾踊(平抑物价)。至是,天子巡狩郡县,所过赏赐,用帛百馀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皇帝的花销都是来自桑弘羊的大农令)。弘羊又请令吏得入粟补官及罪人赎罪(捐粮升迁、赎罪)。山东漕粟(漕运的粮食)益岁六百万石,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馀谷,诸物均输,帛五百万匹,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没有增加百姓负担,国库却增加了收入)。于是弘羊赐爵左庶长,黄金再百斤焉。
是时小旱,上令官求雨。卜式言曰:“县官(皇帝的供养只能靠财税)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桑弘羊以国家政权做生意,与民争利)。烹弘羊,天乃雨。”
[白话文]
当时,桑弘羊以治粟都尉的身分兼任大农令,主持全国的盐铁专营事务。桑弘羊创立平抑物价之法,令相距较远的地方官府以各自的特产作为贡赋,参考商人在不同时期向不同地区转贩不同商品的做法,相互转输。又在京师设立平准官,负责全国各地的转输事务,大农令所属各官,控制天下全部货物,价高时卖出,价低时买进,目的是让大商人无法牟取暴利,使各种货物的价格不能高涨。如今,汉武帝出巡各地,所到之处,赏赐丝织品共一百多万匹,金钱以万万计,都由大农令充分供应。桑弘羊又奏请以武帝批准,小吏可以用捐献粮食的办法升为官员,犯罪的人也可以用此法来赎罪。因此,崤山以东地区一年的漕粮比规定数目多出六百万石,一年之间,太仓、甘泉仓全部贮满,边塞地区的粮食储备也有盈余;各地货物相互流通,都有余裕,如丝织品就余出五百万匹。百姓赋税没有增加,而天下财物却变得富饶有余。于是,汉武帝赐给桑弘羊左庶长爵位和黄金二百斤。
这时,发生小规模的旱灾,汉武帝命官员求雨。卜式说道:“朝廷的衣食供应全靠赋税,如今桑弘羊却让官吏们坐在市场店铺之中,贩卖货物,追求利润。只有烹杀桑弘羊,天才会下雨。”
[点评]
这一段文字不多,但涉及国家的重要财经政策,故以下多做一些分析。
桑弘羊真是一个天才的财政专家,“均输 ”与“ 平准 ”也是两项天才经济方略。
先说“均输”。
西汉的上贡体制:中央向各郡国下达上贡任务,并规定好品种和数量。但这些规定往往很死板,其中就有很多品种在当地并不具有丰富的出产,这样一来,各郡国为了完成任务就必须要到其他地区去采购本地并不盛产的贡物,由于量大并且时间比较集中,很多商人借此机会大肆哄抬价格,以牟取暴利。这当然是政策制定的失策导致的实实在在的浪费。此外,贡物的运输也是个不小的问题。本来,贡物品种是很好解决的,由皇帝颁发诏书,根据地区差异重新规定贡物种类即可。但运输的问题还摆在那里。
桑弘羊从中看到了政府赚钱、方便地方官员同时又减轻民众劳役负担的机会。他是这么干的:
1. 各郡国上交朝廷的贡品,除了部分特优产品仍直接运送中央外,其他一律按照各郡国当地的市价,连同送往中央的运费一起折算成当地出产的、丰饶而价廉的产品。这实际上也就是重新布置了各郡国贡物的种类:以当地盛产的产品为主。但是,数量却是按照之前的名目进行折算后确定的,并没有规定死,随市价波动。
2. 贡物交纳国家后,由均输官统一调运到稀缺这些产品的地区出售。这里,均输官的设置是关键。其核心理念是建立一支专业的运输队伍,规模化经营,降低运输成本,减少运输损耗。
“均输” 的好处:其一,免去了各郡国四处求购之苦。其二,打击了商贾哄抬物价牟取暴利的行为。其三,中央政府获得所需贡物的同时还在地区转运销售中获得了大量差价收益。其四,加速了地区间财货的流转,同时还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贸易关系。其五,专业化的运输队伍节省了运输成本,同时还大大减轻了民众的劳役负担,保障了民众的农业生产精力。
再来说“平准法”。
这是桑弘羊为了配合均输、盐铁政策而实行的另外一项经济改革。平准 ,实际上是封建国家运用手中掌握的大量物资和经济力量,贵时抛售,贱时买入,以稳定市场物价的一种经济活动。平准思维要解决的主要是两个焦点问题:其一,政府采购;其二,如何处理好从均输、官营中累积起来的多余产品。首先,前面提到的“告缗”政策在短时间内为国家征集到了大量的钱物。当时这些钱有一部分就由中央政府直接下发给各级机关,以实施本部门的采购。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很短的时间内,市面上突然涌出这么多货币,这会在理论和实际上都造成物价上扬。同时,诸多政府定点采购商勾连各级官员操纵物价,控制市场,造成国家和民众同时受害。其次,均输和盐铁官营使得国家掌握了大量的经济储备物资。一方面,因为这些物资还需要进一步实施销售,为避免大商囤积居奇,投机牟利;另一方面,这也在客观上为平准的实施创造了条件。试想,国家在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储备的情况下,如何有能力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于是,桑弘羊针对时弊,也是为了配合盐铁和均输,在京辅地区设置了平准机构和平准官。主要做法就是:利用某些物品价格大跌的时机购进大批物资,连同在均输和盐铁中获得的经济物资一起,组成国家调控市场的储备。在市场价格大涨或大落时,进行卖出或买进,使市场价格保持稳定。这种做法无疑保证了充足的物资供应,改善了民生,抑制了市场投机行为,打击了从中渔利的私商,还使国家财政得到增长。事实上,桑弘羊的平准主要还是为了稳定物价,并没有主动地去关注并深研市场的供求,从而制定出更为长期有效的经济政策,但他至少是意识到了供求关系对市场的作用,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如同盐铁官营一样,均输和平准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一些儒家大儒的抨击,被一体指责为“与民争利”,痛斥桑弘羊等造成了全社会的“见利忘义”。 卜式更是极端,说“ 只有烹杀桑弘羊,天才会下雨。 ”
客观的讲, 桑弘羊的反对派们并没有讲错。 桑弘羊很会为大手大脚的汉武帝敛财,他的政策设计初衷是好的,不增加百姓负担而增加国库收入,但是想尽一切办法的国家“敛财”行为,也必然会带来不少当初没有预料到的消极后果:国家与民争富,当官的主要精力不是去理政而是想办法赚钱,但反对派只看到了现象,也就是说只看到了这些政策在实体操作过程中的、违背了桑弘羊等立法初衷的局部变形,没有意识到这一系列政策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利大于弊的本质。
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是在大肆描写汉武帝封禅泰山之后紧接着就写了这一段文字。司马光把皇帝的铺张浪费与 桑弘羊 敛财二事联系起来思考。汉武帝的大规模活动,得益于弘羊敛财。这事的结局是所有人预料不到的。司马光收尾的是,许多地方出现灾难,有人说煮了桑弘羊,天就下雨了,看起来是对财政政策不满。司马光借此为结尾,是告诉我们类似“封禅”这样的假大空活动消耗大量财富,不会增强反而有损统治。司马光借此来告诫后世,巩固统治的基础,是培植民本,不要搞假大空的东西。这个立场要更高,不是斤斤计较封禅本身,从更高的角度来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