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看完了留美学霸与父母决裂的万字长文,你是不是也会觉得有一些经历和自己相似?
为什么会有人相信轻轻一敲就能剥开的鸡蛋会有人做不到?难道大人们不知道剥鸡蛋事件是用来讽刺溺爱孩子的父母,而不是孩子吗?
我后来明白了,众人只是喜欢自己这种嘲讽人和猎奇的玩味心理。
作者在文中有许多事情讲得不是很清晰,很多问题我觉得很常见,很琐碎,会不会有些夸张了,但作者能从孩子的角度去据理力争是难能可贵的。
任何有偏向家长一方的言论都带有模糊真相的痕迹,比如说我也不知道孩子怎么会那么想。
你知道,你只是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在美国影视作品中,有一种强大的魅力是,孩子可以控诉父母,比如父母不能把未成年人一个人留在家中。我始终被美剧里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动,每个人都能明确自己的人格权利并且勇敢争取。
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那么大的纠葛,但绝不是让孩子改一改就好了。
爱才是钥匙。
其实,最关键的只是,你对于孩子的爱有几分。曾经看过Selina讲她烧伤治疗的经历,54%的烧伤面积,46%的存活率,一次又一次的手术和复健,她身心都受到煎熬,即使爸爸对她照顾、鼓励有加,她仍然觉得愤怒和怨恨,对爸爸不满意,这时Hebe说了一句话:我们都没有一百分的父母。(参见演讲《在我人生最像噩梦的旅程》)
父母正是对自己的人生抱有遗憾,对孩子总是有所期待,那种完全不求回报又爱得智慧的父母应该是有的,但更普遍地是,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也掺杂了养儿防老,攀比孩子给自己长脸,让孩子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孩子是我的我让他往东他不敢往西等需求。
如果给不求回报还能科学育儿的父母打满分的话,那么大多数父母都不会是满分。
所以我也不会去要求父母做得有多好,要改变什么的(毕竟改变还涉及到两代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不一样,而父母年事已高)。
孩子总会随着心理的成熟,而慢慢能够评判自己的父母,发现父母的不完美,甚至完全否定,但是爱始终是维系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牵绊。
不管你是明智的父母还是不明智的父母,只要你爱孩子,孩子总能感受到这份爱。
爱总能让双方靠近,互相理解。而不爱,不够爱,爱自己大于爱孩子,对孩子便会苛刻、管控、强势到让孩子喘不过气来。
我没有孩子,我有一个妹妹。
一直到我上大学(到了成年,明事理的年纪),我对妹妹的态度都是下意识地照搬上一辈人教育我的方法:采用批判的态度,讲一些听来的大道理,激昂地骂她不努力学习,反复地叮嘱她你要好好学习啊什么的,对她说的一切给予否定和嘲讽。义正言辞,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
也是在那期间,我与妹妹的关系恶化到极点。为什么会这样?一定是妹妹不听我话的缘故吗?
后来突然有一天我明白了,这不是爱,批判不是爱,爱不会让你感觉到压迫,感觉到勉强。然后我再仔细回想长辈爱我的证据,对,就是一句句甩在我脸上的批评,完了强调说“我是为了你好”,看似是语重心长。
但长期没有从这种批评里学会什么,终于让我把问题反思到他们自己身上:谁还不会批评,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讽刺话人人都可以说得溜,人人都享受高高在上讽刺一个人的感觉;而爱一个人绝不是这种表现,真的爱一个人绝不至于让他处于精神压迫之中。他会去想如何让她快乐,如何真的对她好。
在感受到爱这一层面的时候,所有问题都打通了。我在想,人人都有缺点,人人都要到社会上接受差评。所谓家人,是让她回到家里能感觉到轻松,而不是接受比外面更盛的批评。
批评就能教育一个人,不用花一分钱一点精力,只要摆出长辈的样子,用感动自己的义正言辞说话就行了,而那些大道理这些人一般自己也做不到,这实在是太狡猾了。你可以看看自己身边,有多少亲戚在做这样虚伪的事情,还自我陶醉。
从那以后,我对妹妹的话语和行为,都是先站在她的角度看,代入自己,去思考她需要什么。我在那个年纪,处于她所在的年轻时代,也会有同样的行为和想法,我并不比她做得好。
我再也没有讲过任何道理,再也没有理论任何行为。既然讲道理的方式是没用的,只会激化矛盾,为什么还要去做呢?总能有更好的方式。
赞扬都比批评更有价值。批评只会伤害人,而赞扬,即使孩子错了,也可以让孩子积极向前。
以前我总担心她一个人去哪里,最好有同学、朋友、亲戚在周边,还要她同伴电话,省心;后来我总担心她跟室友相处不好,不管她去哪里我首先问的一定是室友关系。
设身处地地为一个人考虑,然后放开手,她能用自己的方式让自己过得好。
从那以后,我才觉得,这个妹妹,是我自己的妹妹,亲情来源于自己的感受。而在这之前,我仅仅认为家人就是血缘上的关系,虽然也同她笑闹,但一面临现实问题,我就觉得她是个拖油瓶。
我想,血缘也需爱来做二次认领。
事实上,我对妹妹的爱,也并非是满分,我做我能做的,我没有能力保护她在成长的路上不受到伤害,但是我还是会鼓励她做她想做的事情,做好了准备陪她一起承担勇敢前行的副产品。打击有多严重,勇敢就有多重要。
但即使是不算多的爱,我发现,她一个人慢慢长大,变得越来越好,无论大事小事愿意和我分享,找我帮忙,一个人也能让自己开心快乐,她现在的成长,我觉得满足又惊喜。
伤害或者鼓励,孩子都能长大成人。甚至基于一些品格的坚定性,孩子并不会因为原生家庭的挫折而经历人生滑铁卢,如文首这位学霸。
但是,精神迫害不可低估。
我们总觉得精神伤害是多么的莫须有,有多少人精神受压迫也还过得好好的,那些想不通的思想是多么的可笑,他们的要求是多么不谙世故,这样想只是因为不爱或不够爱。
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都不仅仅是一个社会人,不能孩子在社会上以一个社会人生存,回到温馨的家里,家人还以一个社会人的标准审视他是否是一个满分的社会人。
不要让自己一句简单的话语都能成为孩子往后人生的噩梦。父母和孩子,利用天生的铁打血缘来进行亲情绑架,何至于此?
爱孩子,就给孩子一点心灵上的自由,他能自己成长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