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辰光(时候)我们四处流浪,一根扁担一头担着家伙什,一头担着铺盖,白天给人家“打锡”,晚上睡破庙里。”这位叫应业根老人,停下手中的活计,带着浓浓的浙西方言回答记者提问。“您就没想过放弃吗?”,“渔民打鱼吃饭,农民种田吃饭,手艺人嘛不好停榔头(锤子)。”
8年前的一天,应业根突然接到县里的电话,他被告知当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锡雕的传承人,这一天他高兴坏了,可是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老人却遗憾的说:“国家现在重视我们这些传统艺人,可是没人肯学了。”如今已八十高寿的老艺人,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再过十年二十年,这项技艺就要失传了。
应业根所在的浙江永康县素有中国的五金之乡的美称,而应业根出生的芝英镇又是中国锡雕的发源地。应业根10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突然失去了顶梁柱,无奈之下,母亲找到同镇的一个锡雕师傅,请他收应业根为徒,母亲只有一个愿望,让儿子今后能填饱肚子,应业根学艺生涯从此开始。
永康的“打锡”工匠很多,竞争很激烈,为了生存下去,学徒期间应业根跟随师傅辗转多地,足迹遍布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师徒二人白天做活,晚上就睡破庙里,就一走就是30年。
吃不好,睡不好是正常的事,应业根说,那段漂泊的日子,苦是苦了点,可是这也让他眼界大开。每个地方都有自己制锡特点,应业根白天工作,晚上趁师傅睡着了,悄悄拿出纸笔记下各地锡器工艺的精华。待他回到家乡时,已成为永康首屈一指的锡雕匠人。
应业根虽然没读过几年书,但他知道身为一名工匠,就不能缺少敢于创新,勇于突破自我的精神。90年代初,应业根一个大胆的举动,引发了业界的震动。
当时应业根曾为中国著名的寺院杭州净慈寺制作了九个“莲花灯”,这九个灯不仅工艺复杂,而且个体庞大,不能出一丁点的差错,否则前功尽弃。当净慈寺的工作人员来到永康时,同行工匠没人敢接,只有应业根一口答应了下来,随后在大半年的时间里,他夜以继日的扑在自己的店铺里,终于把这九个莲花灯打造成为永康锡雕的精品。
在这之前,永康锡雕多以制作日用器为主,有了这次制灯的经验后,应业根将自己的作品有意识地从日用器转向了艺术品。如今我们看到的锡雕作品个个光泽清亮,工艺精湛这都与应业根当年敢于打破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关。
“如今‘打锡’的人没人肯像我这样做手工了,他们用机器做,没有人愿意吃苦了。”应业根老人一边说一边举起小榔头向案台上的锡片敲去,这样的动作他至今已经重复了68年,“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敲几年了。”说到这老人无奈地摇着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