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是个技术活儿。
能向另外一个人清晰高效地讲述一个概念,才说明你真正的懂了。对方听不懂,不是对方不行,是你不行。
刘润是介绍新概念的高手。他的《5分钟商学院》中介绍了260个新概念。从商业、管理,到个人、工具,都是可以拿来就用的方法。
这些概念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哲学……有些概念还很高深。但是在润总那里,都是化繁为简,举重若轻地交付给你。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实是有套路的。
首先从人人都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解释一个新概念,不能一上来就是专业术语,给人压力、把人吓到,要循序渐进。近来很多畅销书都使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说难懂的概念就是这个道理。刘润在解释消费心理学当中“比例偏见”概念时是这样起笔的:商家开展促销活动,买一个1000元的锅送一个价值50元的勺子。本来以为顾客会很感激,锅的销量可以大大增加,结果却发现顾客并不在意。为什么会这样?
你看,一个熟悉的日常情景,引出一个疑问。是不是吸引你往下看?
接下来,破除俗知俗见,激发你的好奇心。上面提到的“比例偏见”,刘润接下来是这么写的:是因为送得太少吗?其实不是。商家送的并不少,只是让顾客感觉送得少了。你看,俗知俗见是认为“送得少”,但真实原因不是。那是什么?我说你听吧。
破除俗知俗见是很多写手常用的树立权威的技巧,意思就是:你想的错啦,听我来说吧。刘润在讲解行为经济学中“结果偏见”概念时用的也是这个技巧。
他一上来就说,经典经济学有两个假设,一个是信息总体对称;一个是理性人。但是行为经济学却告诉人们,在很多情况下,人并不理性。有一种非理性行为叫做“结果偏见”。
怎么样?常人认为经济学都研究“理性人”,甚至经济学大师都是这么说的,但是行为经济学却不这么认为。你要不要听一听?
接着举出有说服力的案例,带出核心逻辑。进入这个阶段,概念的核心逻辑已经出现,但是需要解释,于是就引出了新的案例。刘润在讲解“商品证券化”这个概念时,前面已经用一个突破常识的疑问引出了概念:有没有办法把商品中的情感因素抽取出来,脱离商品独立销售?其实可以,这里涉及一种特殊的金融工具:商品证券化。
然后,润总用月饼券的案例解释了商品证券化。月饼厂发售面值100元的月饼券,给经销商的渠道价格是65元。然后经销商以80元的价格卖给公司。公司把月饼券作为中秋福利发放给了员工。故事还没完。员工不喜欢吃月饼,于是用40元的价格把月饼券卖给了黄牛。黄牛最后以50元的价格把月饼券卖回给了月饼厂。
复盘一下,整个过程没有任何月饼买卖。但是员工收到了企业福利和节目祝福,月饼厂不费吹灰之力就在每份月饼券上“躺赚”了15元。经销商、黄牛也都有收益。这是如何做到的?
这就是用案例解释了“商品证券化”,即“把商品通过金融化包装,变成有明确价格的权益凭证”。月饼厂通过商品证券化的方式,剥离了月饼的理性使用价值(食用),而是让情感价值(节日关怀)流转了一圈,提高了情感价值的交易效率,消除了不必要的生产浪费。
最后再把这个逻辑推而广之、举一反三,使之应用到更多场景。这是从归纳到演绎的过程,用以说明概念的普适性。润总在解释“
企业能量模型”时,先用1篇内容讲解这个概念,接下来用四章共20篇内容讲应用,足以让读者举一反三,彻底理解这个概念。
事实上,润总长期用“产品——营销——渠道”这个企业能量模型来分析商业现象。前段时间,他的微信公号有一篇文章叫做《如何快速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值得加入?》就是用这个模型分析“行业竞争态势”。他的结论是:竞争早期,产品为王;竞争中期,渠道为王;竞争后期,营销为王。想要看这篇经典分析的可以移步润总微信公众号:刘润。
最后的最后,再用重复知识点、强化概念,最好用金句完成知识交付。总结一下,清晰高效地讲清一个概念需要四步:
第一步:通过一个案例,引出概念;
第二步:通过第二个案例,解释概念;
第三步:通过第三个案例,举一反三,推广概念;
第四步:重复知识点或者提炼金句,强化概念完成知识交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