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我们这个小县城的武松西街就要拆掉了。看到朋友发的一些拆迁之前的照片,勾起了我很多的回忆。毕竟我在那条接上生活过十几年。直到后来房子慢慢破旧,左邻右舍都搬走了,再后来我家也搬走了。虽然毕业回乡后,依然生活在这个小县城,但是因为那条街很窄,也破旧了很多,孩子上学我上班基本不用走那条街。所以也很少去。现在要拆掉了,心里还是很怀念那一段时光。
图片由李勇提供我是大概八九岁就从村子里搬到了县城的这条街上。当时这应该是我们这个小县城最繁华的一条街了。它有个响亮的名字,叫武松西街。因为著名的武松打虎就是我们清河的故事。原来在这条街的十字路口,还有一个很大的武松打虎的雕像。后来搬到公园里去了。
这条街,当时的我不知道走过了多少遍。我在心里盘算着,就算初中三年,每天要来回八趟。三年下来不算寒暑假,也要六千多次了。因为学校就在这条路的西头,已经初中的我,选择了步行去上学。那时候父母也都不用送。反正我连马路都不用过。直接走上一段路就到学校了。所以我练就了一双飞毛腿。走路飞快。记得有个卖糖葫芦的大爷,说闺女,你走的好快啊。哈哈。
当时这条街可热闹了,有好多的书店。真的,我觉得我之所以热爱文学,绝对跟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有关系。一条街上我记不清多少书店了。像光明书店,现在还开着。这两年我还去买过杂志。还有新华书店。每次放学或者周末,我都逛这些书店。当时学生的刊物也特别多。像《童话大王》《作文大王》,好多好多的刊物。《青年文摘》和《读者》是我每期都不会落下的刊物。那时候所有的零花钱全部用来买这些刊物了。
图片由李勇提供我真的庆幸那时候那条街上不是到处都是饭店,超市。书店多的,你不看书都不可能。嗜书如命的我买了很多的书,但学习任务又很重。所以我家厕所里都是我的书。每次都是挤所有能挤的时间去阅读。《小王子》就是那时候读的吧。一个星球一个人一枝花,是那么的孤独和依恋。
后来还出现几家租书的。一本书一天五毛钱。我就像发现了新大陆。周末骑上自行车就直奔书店。记得是个小姐姐开的。所有刊物都有。我借了后就如饥似渴的读完。把好的句子抄下来。快的话,有时候我上午借下午就还了。
当然这条街上还有很多好吃的。小包子,芝麻烧饼,豆腐脑之类的小吃。真的到现在还记着那小包子的香味。有时候放学路上饿了,也会买几个吃。早自习,五点多天还黑着,路灯雾蒙蒙的亮着,我一个人走在上学路上,天上的月亮朦朦胧胧的。偶尔也有几个步行的同学。但是大部分同学都骑自行车。
图片由李勇提供晚上下了晚自习,走在路上就当作是一种休息了。有时候爸爸会牵着我们家的那条狗,在胡同口等着我。然后我们一起回家。到了家稍作洗漱,我就会再学习会。一般到十点多甚至十一点我才睡觉。每天都是如此。
胡同对面是当时县里的图书馆。两块钱看二十次。一张小卡片画着二十个方格。这也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里面还有美术班,经常看到好多素描画像。当然这条街上还有很多的眼镜店,卖装饰的店,理发店,五金店之类的。总之当年那条街特别繁华。周末一放学,整条街上都是中学生。一排排的骑着自行车,说笑着打闹着,欢声笑语充满整条街。现在的中学生都外出求学了,不外出的也都住宿。周末搭车回家。很少再见整条骑着自行车呼啸而过的中学生了。
常常有人感叹,物是人非。多少帝王将相的府邸,也都淹没在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公贵族犹不能阻挡历史的沧桑。当年最繁华的这条街,如今只剩下沧桑和尘埃了。不去哀伤它的离去,而是期待它的蜕变。变得越来越像这个世界,融入这个世界。迎接它的新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