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毛姆作品并不多,只有两本,一本是《月亮与六便士》,一本就是《刀锋》。无论哪本,读后都会有种脱胎换骨,心灵被涤荡而清的重塑感。如果要排个序的话,《刀锋》更强于《月亮与六便士》。
一
尖利的刀锋很难躲过;所以智者言救赎之路荆棘遍布——开篇的一句话,概括尽书中人物的一生。
其实,初读的时候,我认这是对主人公拉里一生的精准概括。
书中的主人公拉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飞行员参加了战争,亲身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无情,经历了战友的猝死——上一刻还在他面前生龙活虎,天不怕地不怕的,下一刻那个精力充沛、心地善良的人就变成了血肉模糊的躯体。看上去好像从没有过生命似的。战友猝死的那天夜里,拉里整夜睡不着,暗暗地流泪,不是为他自己的安全感到恐惧,而是气愤,为战争的罪恶感到痛心。
从战争中侥幸活下来的拉里,不断地问自己,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不明白世界上为什么有罪恶?他渴望寻找到答案。他一头扎进了书堆里,醉心于茫茫书海,去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但是,书本并没有给予他答案,或者说他没有在其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于是,在声色犬马的世界里,他抛弃了待遇优渥的工作,舍弃了如花美眷,到煤矿挖煤,到船上水手……在人世间挣扎了许久,他依然觉得自己仍然没有顿悟。最终,他游历到印度,在印度的“苦修林”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经历了各种事件,见过了各样人物,终于找到了答案。
他以一己之力,传播真理。在“我”看来,无异于妄想赤手空拳去阻挡滔滔不绝的密西西比河水,这是不可实现的。
拉里说:“我可以试试嘛,车轮的发明是靠一己之力完成的,万有引力也靠的是一己之力。所有的努力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哪怕你把一粒石子投入池中,宇宙也会发生一点变化。”
与孔子的思想何其相似。春秋末期的孔子,面对礼崩乐坏,明知其不可为,依然奋力而为之,犹如黑暗中的一颗残烛,摇摇欲落,却能第次传递,烛照千年。
他们的人生,舍物质取精神,为生命的终极意义选择了一条遍布荆棘的路。这就是庸者和智者的距离吧。
二
再读《刀锋》,心境渐渐地发生了变化,拉里的确选择了最难的一条路,他的人生修行遍布荆棘。那普通的众生呢,红尘中的男女,裹挟在物欲中的男女,他们的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每个人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不断地挣扎。
书中的另一位主人公——艾略特,终其一生追求的是交际,可以说是为交际而生,享受觥筹交错的人生。相比于拉里,艾略特的形象更为丰满。他十分重情,当然这仅限于对他的亲人;同时他又十分无情,他是市侩中的翘楚,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为自己牟利,如经济大萧条时期,他利用“梵蒂冈智慧”赚了一个盆满钵满。而对于和他一样爱钻研的市侩,他是无情的打压,甚至放暗箭。从某个角度来说,他是个典型的小人。在他的小人世界中,虽然每次都能“逢凶化吉”,但是这一次次的逢凶化吉,不就是他的挣扎,他的人生荆棘吗?
诸如其他的人物,拉里的前女友——伊莎贝尔,楚楚可人,聪明伶俐。舍弃拉里,嫁给格雷,原因就是伊莎贝尔无法接受和拉里一起过每年三千块钱的普通甚至是拮据的日子,不愿出门旅行住在三等的旅馆,吃在廉价的饭馆。可是拉里却觉得三千块钱的日子富富有余,还可以周游世界。伊莎贝尔无法用爱情的绳索拽回拉里,心一狠,脚一跺,嫁给了颇有钱财的格雷。
伊莎贝尔选择了物质之欲,偏偏精神上又不舍弃拉里,一直心怀缱绻。她又何尝不是在物欲与爱欲中苦苦挣扎?
正如《红楼梦》中的女儿们,无论是咏絮才的黛玉、停机德的薛宝钗,还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中,穿越一片片荆棘,悲苦自知。
毛姆把深刻的哲思藏于笔端,危机暗伏,转折频现,人物虽不多,却是把人性的角角落落都展露无遗,一路读来,多少次随着他的笔触,反问自己,人生的意义何在?修行的目的地是哪里?如何去跨越遍布的荆棘?
第8期书评影评写作训练营 第2篇,字数1586 ,累计字数260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