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用怀特海的话来说,是帮助孩子走向自我发展之路。无论教育理论如何花样翻新,我觉得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严肃一点儿,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个性、可持续发展。怎么才能实现这个目的?两个关键词:理解和帮助。理解生命,理解儿童,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必要的帮扶,让其发现自我,实现自我。
全人之美就有此愿景,也有具体的实现途径,因为它拥有一套相应的具体而丰富的课程:艺体课程培养学生身心舒展,仪容优雅;文化(智慧)课程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学识渊博,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同时,在以上隐性课程的熏陶和道德人格的明确指引下,培养学生的君子德性和品行。一言而蔽之,全人之美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扶,让学生发现内心最深的愿望,实现生命最大的可能性,做一个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
古希腊人提倡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自由人,博雅教育为教育提供了目标和方向,但具体途径和方法不详,全人之美与博雅教育的愿景相通,但前者更完整、更深刻,而且更具有可操作性,通过一整套逻辑自洽、自成一体课程,使教育的目标(如广博的学识,优雅的气度)能够逐一得到落实。
将博雅教育与全人之美进行比较,不是为了分出高下、优劣,而是将二者融合,相互阐释,相互补充,使之更加趋于完美。
在全人之美课程体系下,文综课程属于智慧课程之一,为学生提供原始的刺激,具体的环境,引领学生研究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依赖关系,让前人直接经验的意义跨越时空向外伸展,深入到孩子活生生的经验里,为孩子求知提供最直接和最有趣的道路。
历史强调人的因素,地理强调自然的因素。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自然界并不是一个偶然的背景,而是发展的材料和媒介。好的地理课都是从乡土地理开始进而扩展到更广阔的世界,而好的历史课总源于当下的某一情境和它的问题。学习文艺复兴的时候,我先让孩子们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可是世界级名画,价值连城。但孩子们可不管这些,有人说画得一点儿也不美,还没有我们班谁谁的画好看呢;有人说达芬奇的画上的女子不漂亮,连眉毛都没有,还没我们班的女生漂亮……一阵吐槽。问题来了:这么不被我们看好的画儿,何以成为世界级名画?还写进了世界各国的历史教科书呢?好奇心来啦,求知欲也来啊。于是,我们开始穿越时空,来到中世纪的欧洲,体会一下基督教会控制下的人民的生活状态,神全知全能,人卑微有罪,所以,人得耐苦、禁欲,蒙上帝纳悦,祈求来世进入天堂。但是,那些经营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老板们腰包已经鼓起来了,欲望也多起来了,他们不仅想等到来世进入天堂,这辈子也要幸福。所以,他们开始反对教会反对神,主张人文主义,要张扬个性。这时,再看那《蒙娜丽莎》,题材画的不是神,而是人,这才是革命性的突破。同时,端庄的姿态,细腻的表情,这就是人的活生生的表情,而不是神像的麻木呆板。这种人与神的pk,就是当时社会新生力量与神权王权的较量,这幅画就反映了当时整个西欧社会的巨大变革,这一变革成为黑暗中的一束亮光,从此,近代各国开始崛起。如果没有文艺复兴这次思想大解放运动,西欧或许还得在黑暗里摸索更多年。从这个角度来欣赏这幅名画,你还感觉不如你同学画得好吗?许多历史事实脱离了时代大背景,就被撕得支离破碎。再如,研究人物传记,无论伟人的生平具体而生动,也需要放在他所在的社会情境中,和他的环境紧密结合,他的种种活动不过是个人对环境的反应。脱离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关系,脱离了时代大背景,就如同脱离整个乐曲只研究一个音符的意义,毫无意义。历史也只是一堆支离破碎的大杂烩,一堆年代和事件拼凑的知识垃圾而已。同样的道理,作为个人,想要建立一番伟业,成就个人价值,你能脱离社会,或者逆历史潮流而动吗?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