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家里老太太吃东西特别的讲究,譬如大枣,断然不肯生食,总要隔水蒸了放冷再蒸,往来三个回合,自然渗出了蜜才肯装在小瓷碟儿里,慢慢抿了吃,枣皮也就留在了外头,不曾伤了肠胃。她从小受苦,跟着红军的爹、地下党的娘辗转了大半个中国,胳膊也落下了毛病,辗转几十年才算在北京安下了家,大起大落的一辈子,如果不是这么心疼自己,恐怕早已病魔缠身了吧。
老北京的瓷器[i]圈儿里大致把不可交的人分成两类,“怂人”和“鸡贼”。怂人是说凡事不敢担当,墙头草、见风倒;“鸡贼”就还好一些,只是为人吝啬、过日子算计而已。两种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自己非常非常的怜惜,对除去自己以外的世界不太关心,舒适的圈子[ii]范围很小。我倒是觉得比起严重“拖延症患者”,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其实并没什么不好。就好像那些生性懒散却生活局促的小资们少年少女心,驰向往着丽江、西藏以及东南亚小岛上的安逸生活。理解,理解万岁。
甚至有些羡慕这些敢于对自己狠狠爱下去的“懒人”。Follow Hearts,记得哪位欧美大咖的胳膊上就有这个“怂”字最好的诠释,随着自己的心意、宠着自己、维护自己的小世界,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敢于在众人面前低头,能直面周围环境的冷嘲热讽、认怂,未尝不是一种担当。最近挺红的一个广告,“你丑你先睡,我美我直播”的透着矫情和造作,如果改成“您牛您先上,我怂我低头”是不是会慰藉暂时不如意的人们呢?
比如我自己,先是上学的时候不服管教,只肯花心思在自己喜欢的科目上,结果小学就学完了初中甚至高中的外语课程,又凭着小聪明东倒西歪的熬到初中毕业,终于夭折在高考,应验了班主任的籖语,“看语文、外语成绩,能上北大,加上数学,能考到技校已经是奇迹了”。果然,数学的150分满分里只拿到了三分之一,永远忘不掉数学老师拿着成绩单,满脸诡异的拍着我的肩膀坏坏的笑道“这回,可算抄上了吧?”,真的千口难辨,真的不曾作弊,“臣妾胆小、臣妾做不到啊…”好容易抗到工作,从不认命、任劳不任怨的结果就是只能逼着自己适应环境、苦练内功,这样的秘籍,我怎肯轻易告诉职场里的竞争呢(笑)。
生活上,对自己好点儿好;事业上,逼自己狠点儿好,因为,汗水总比泪水要甜一些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6205546/65214d18ccdb6e4e.jpg)
[i]瓷器,北京方言,形容关系至亲的朋友,友情比陶瓷还耐高温、低温考验,冷水不裂,
[ii]舒适圈(Confort Zone),源自教育学中的【舒适圈】理论,认为人总是生活在一个无形的范围以内,其中资源、人物、环境都非常熟悉,一成不变;一旦踏出该范围就要面对外界的挑战和变化,会变得不自然甚至歇斯底里。传统教育学者认为,人的成长是不断扩大舒适圈的过程,即不断面对挫折、变化、挑战,逐渐扩大生活和社交范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