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故事民国烟雨梦
徐志摩、林徽因系列(二)——终结篇

徐志摩、林徽因系列(二)——终结篇

作者: 居延 | 来源:发表于2017-05-23 09:11 被阅读72次

2016-08-10韩众城众城眼里的近代往事

■ 大同云冈石窟

(二) 终 结 篇

◆◆◆◆◆

文 ▏韩众城

0 1

《徐、林系列》终于杀青了,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从2011年10月02日开始,到现在已是近两年的时间了,在这两年里,我把自己扔进林徽因的那个圈子里,和她们一起做梦、一起开心、一起流泪、一起懊丧,我觉得我也成了她们最亲密的朋友一样。

其实最开始,我只打算将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这几个人的事情简单扼要讲出来,主要是生活和感情方面。可是写起来后,随着对这些大师们逐步的了解,我越来越觉得如果不写这些大师的学术成就,只是猎奇般对他们的花边新闻进行描述,那是一种怎么样的“大不敬”啊。因为他们所经历的事情都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为了更全面写出他们的人生风采,我觉得不只要介绍他们的学术成就以及他们当时所处的学术地位,还要与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这才能呈现他们的全貌。

■1924年,林徽因等与访问中国的泰戈尔合影,从右至左徐志摩、林徽因、泰戈尔、恩厚之、林长民、张君劢、梁思成

谁知这么一想,我一下子就陷入民国期间的学术圈中了,这也使得我对民国的人文学科有了一个全面而详细的了解,文章也就从大师们的生活、爱情扩展到建筑学、哲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敦煌学、经济学、考古学、政治学等各个方面。由此,我也结识到与他们相关的更多的一些大师,如胡适、傅斯年、李济、朱家骅、张奚若、钱端升、陶孟和、冯友兰、陈岱孙、费正清、威尔玛、梅贻琦、吴良镛、杨廷宝、刘敦桢、陈占祥、彭真、吴晗等人,其人物关系之广,几乎囊括了中国的全部精英人物。

0 2

民国时期是一个外忧内患不断、国内战争和抗击外侮不断的特殊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那一群最早留学海外回国的知识分子们,凭借自己的学识和爱国心,在这个大舞台上尽情的演绎着他们的故事,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他们的爱国情怀、他们的学术文章、他们的人际交往、以及他们与政府对接时内心挣扎的心路历程。

每当想到,这些活生生的历史往事就发生在过去仅仅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我就觉得有一种特别的兴趣。倘佯在他们的激情岁月里,我自己往往会跟着他们一起兴奋、担忧、难过甚至失望,这种被感染的后果是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境界也有了一个大的提升。

■在去云冈石窟的考察路上,左边两人为梁思成和刘敦桢,右面拄拐行走者为林徽因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往往会信马由缰地跑去写其他人物(比如写刘致平、陈明达、莫宗江等人),这似乎有点跑题。但是这些都是“梁、林”的关系人,你不写出来,怎么能看到“梁、林”所处的人际关系背景呢?写吧,只要自己感兴趣,就把他们写出来,我的地盘我作主。这样,就拉拉杂杂地多写出不少内容。

0 3

比如梁思成、林徽因认识的一个老朋友常书鸿,他对于梁氏夫妇可以说并不象金岳霖、张奚若等人关系那么密切,但正是这位当时在国际油画界颇有前途的油画家,在民国时期就开始保护敦煌,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在这样的常年风沙之地一呆几十年,以至妻离子散,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感召啊。借此,我重墨写下敦煌的研究和保护那段历史。

■ 常书鸿在莫高窟工作

常书鸿在民国期间前往敦煌得到过梁思成的鼓励和帮助,但他们交往并不止这一段时间。建国后不久,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刚刚回国,就在北京午门的一次敦煌展览中与林徽因结缘,由此成为林徽因在研究民间工艺方面的助手。正是有了一批新鲜助手的加入,林徽因的艺术天份在她生命中的最后岁月中得到绽放,发散出绚丽的光芒,这对她本人还是对于我们民族和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人物关系相互穿插,实在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0 4

我写的《徐、林系列》,主要人物当然是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在徐志摩的三段感情中,我对张幼仪和陆小曼寄予了无限的同情,也希望尽量将她们的故事从她们的角度描述出来,让读者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其实生活本无所谓对错,生活的本身在于——你对生活所采取的态度,我觉得。

■ 林徽因和自己的两个孩子:女儿:姐姐,梁再冰,乳名宝宝;儿子:弟弟,梁从诫,乳名小弟

当然,《徐、林系列》重点中的重点还是林徽因,无论是她的思想和外表都是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正因为此,她被中国超一流的学者们众星捧月确实名至实归。不说她的才华、不说她的思想、不说她的漂亮、不说文学,单只从那些老照片中,你就会发现她的着装和气质是那么的与众不同。要知道那是一个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人们刚从古老的清朝大帝国走出来,林徽因却把自己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宝宝和小弟打扮的极为时尚,如果是在今天,一定会有很多国际知名品牌服装商找她签约代言的。

0 5

对于林徽因,怎么说出她的“好”都不为过,因为她真的太“好”了!在她所有的“好”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她的民族气节和能耐得住贫困的坚守。

说到徽因的民族气节,她的一句“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说的让多少人为之荡气回肠、为之潸然泪下。

■抵达李庄后的林徽因

说到能耐得住贫困而坚守做学问,这就是说抗战期间在长沙、昆明和李庄的事了。作为一个出身豪门的才华绝代的女性,能够抛弃一切,甘愿和丈夫一起吃千般苦,挣扎在生存线上,以一种永不屈服的精神支持着丈夫乃至祖国的建筑研究事业,这实在不能不令人感动。梁思成曾经这样评价徽因:“她虽罹重病,却仍葆其天赋的机敏与坚毅;在战争时期的艰难日子里,营造学社的学术精神和士气得以维持,主要应归功于她。没有她的合作与启迪,…我对中国建筑的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0 6

林徽因在诗歌上的成就就不多说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可以视为她的代表作品。此外,徽因在艺术方面也确有真知灼见,在我写过《系列144篇.彩画造诣》后,博友“虚拟生活”写下了这样的评语:“林徽因确实不是空谈,对绘画艺术有自己的学识和见解。”我认为此话同样道出了我的心声。

有时,我想徽因是真正的“钻石女人”。这种女人本来已经像一块钻石一样不平凡,但她又经过各式各样的打磨,愈打磨愈精致,以至出现365面、800多面、1000多面的折射面,从而发射出愈来愈绚丽的光芒。钻石打磨的过程,正像人生经历苦难的过程,虽然对于钻石本身有一定的损失,但这也是内在品质的一个提升,终使其价值愈来愈大。

0 7

我刚刚开始写《徐、林系列》时,梁从诫先生刚刚去世一年时间,那个时候我对梁家事情一无所知。两年后的今天,我就像是一个梁家的亲人一样,对她们的故事已经是耳熟能详了。

这两年来,我了解到这些民国大师们鲜为人知的故事,受到了很大启发,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给这个《徐、林系列》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思想性。

还原历史本身、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性,一直是我孜孜以求的目标。在《梁林系列》中,我力求每一句话都有出处,在追求真实的情况下,我试图通过社会背景和个人处境及性格来分析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并将这个想法付诸于文章之中。这些文章是我在追求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见解,我希望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 梁从诫先生

如果说,我最希望我的文章能够得到谁的认可?那个人就是梁从诫先生。对于徽因先生、思成先生等先哲,我没有敢与之对话的勇气,对于他们我只能仰视,并试着解读。但是,素有平民之风的从诫先生却是一个非常纯真而可爱的老人,如果他在世的话,我很愿意将我的一些心得和他能够进行交流,可惜的是再也没有机会了。

在我开办博客两年间,有一些梁、林的重要关系人相继去世,比如说中国营造学社最后一位成员罗哲文先生和汉学家韩素音女士。每想到这些,有一种时不我待的历史沧桑感就会油然而生,我觉得我写的太慢了,应该加快速度,否则对不起我笔下的这些人物们。

0 8

《徐、林系列》太过繁冗且深遂,我也常常会有一种“烦”的感觉,好像看不到尽头似的。但当我将一个阶段写出来的时候,马上便会有一种愉悦的轻松感,这种状态又使我很享受。

博友“虚拟生活”曾问我:“写完这个《系列》还写什么?”我知道他也觉得我写的太过冗长而不耐烦,但我只能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我只想着把这个《系列》写好。”

同学李东升问我:“能不能换一种别的题材去写?”原因是我写的东西点击率太低,根本引不起人们的关注。可是,写出“徐、林”的事迹在我内心中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情,有人看当然好,如果没有人看写来自己看,我觉得也是值得的。

■ 1938年在昆明西山华亭寺,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林徽因,梁再冰、金岳霖、吴有训、梁从诫

我觉得我写文章更多是取悦自己,而不是取悦别人;我既然选择了写他们,就应该坚持把他们写完。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曾说:“选择研究课题就象物色配偶那样至关重要。为此,一个人可能会花费相当长一段时间和大部分的精力。而要在经多年辛苦积累了一叠叠的笔记资料和手稿后再放弃这一课题,几乎是难以办到的。”我觉得他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在写《徐、林系列》过程中,我得到过博友闲情、虚拟生活、婷婷、梦悦东方、海天、雪鸿等人支持和勉励,使得我能够最终坚持下来,在这里致以最衷心地感谢。这些极少数人的阅读和支持,是推动我写作的强大内在动力,因为我至少知道我写的东西还有人在看,能够这样,我已经很满足了。

作于  2013.8.6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特此致谢

— END —

长按右图二维码关注

公众微信号:lin_huiyin

交流联系可添加微信号:juyanw

13投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徐志摩、林徽因系列(二)——终结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sjw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