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都是个喜欢独处的人,不擅社交,让我总喜欢刻意逃避不熟悉的聚会。
好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觉得,这是我的软肋。后来慢慢发现,原来高质量的独处,是一份享受,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能力。
今年的国庆长假,我没有选择去旅行,也没有呼朋唤友参加闹哄哄的聚会,而是选择独自一人,待在家,看书码字、看电影、整理房间,每天到点去上瑜伽课。
看着朋友圈一片热闹,再看看自己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和一本又一本读完的书,坐在干净整洁的房间里,看着温馨感人的电影,我觉得自己也过得十分充实美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喜欢在朋友圈里比热闹,好像只有高朋满座,去不一样的地方旅行,吃别样的食物,见不同的人,这样的生活才值得发朋友圈。
我记得放假前,几个朋友在群里问,大家国庆有什么安排吗?我回复:“读书学习看电影算吗,我还给自己安排了蛮多事的,不知道做不做得完。”
话还没说完,朋友们开始在群里开批斗会:“这么大好假期你居然在家看书,也太浪费了吧!国庆出门虽然人多,可是总比窝在家强啊。别这么无聊哈,赶紧找个地方出去玩去!”
看着朋友们一副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我突然觉得特别好笑。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我好,可是,什么时候开始,独自待在家里看书写字变成一种浪费了呢?只有远行和热闹才配得上值得一过吗?
平时上班,我很难有一整块的时间去看完一本书,感觉连贯地看完一本书,跟平时每天晚上抽时间看一点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而拥有很多很多自由的时间,安安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写下自己喜欢的文字,看优质的好电影,做一套瑜伽让汗水带走所有疲惫,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收获吗?
曾经,我也觉得塞在路上也比宅在家里强,于是有一年长假选择出游。结果就是,旅行路上一路抱怨,排队排到烦躁,花两三个小时排队,却只花几十分钟看人山人海的景点。
这样的出游,不但破坏了对风景的美好憧憬,也破坏了自己的美好心情,而内心其实是空无一物的,并不是拍张照发个朋友圈,就真的证明你玩的很开心很充实。
真正的快乐与充实,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如果你排了几个小时队,但却看到你梦寐以求的景点,那当然是一种难得的收获,值得你满心欢喜。
可是我见到身边很多的朋友,明明玩的时候各种郁闷,明明画展里的画基本没看懂,明明很多景点压根不知道有啥好看为啥出名,参加高大上的聚会却全程尬聊,可即便这样,他们还是会发一条充满欢乐和正能量的朋友圈,告诉全世界,我过得很好很热闹。
有时候看着这样的朋友圈,总让我忍不住想起阿桑的那句歌词:“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我们害怕别人看穿我们的孤独,于是佯装自己过得很热闹,连独自宅在家看书,都觉得那很丢人,很无聊。可行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你的内心会不会更孤独呢?
从小到大,我们的父母和老师,总是告诫我们,要合群,要和周围的伙伴搞好关系,要和大家一样,别搞特殊,别影响团结。却从未有人告诉我们,要学会独处。
所以我们打小便学会基本的处世之道,不管你愿不愿意,合群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于是,我们喜欢把独来独往的同学、同事视为异类,总忍不住在背后说一句:这人好怪啊。
可有时候,我们又忍不住羡慕他特立独行的勇气,可以不必参加不喜欢的聚会,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办事,可以拒绝很多没必要的麻烦,可以不必合群,不必看上去过得很热闹、人缘很好。
我们喜欢喊着“要做自己”的口号,可大部分人依然选择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填满自己的时间表,只为朋友圈看上去热气腾腾,可我们是否静下心来来问问自己,这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吗?
真正的“做自己”,大多数时候,应该是独自一人完成的。独立思考,跟随自己的内心,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不必让自己的生活看上去很好,而是自己的内心觉得很好。不必纠结这样独自一人,值不值得发朋友圈。不必强求自己,去参加一个又一个表面很热闹实则很浪费时间的活动。
我们一生要扮演很多种角色,唯有“自己”这个角色,是需要你独自上路,慢慢体会和寻找的,那是我们一辈子的必修课,希望我们一起携手努力学习,千万别挂科。
当有一天,你真正学会享受独处的时光,学会独自一人,做很多看上去不酷却内心充实的事情,不再理会外人的眼光时,你才是真正的活出热气腾腾的自己。
网友评论
远离人群,才能看见人群;
清醒平和,才能看见自己。
毕淑敏写过: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