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意大利文学的两朵奇葩,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被意大利著名评论家、杰出的文学史家桑克蒂斯称为“人曲”。而作为文艺复兴前期人文主义的样板,《十日谈》是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
01
在《十日谈》中,薄伽丘讲述了在佛罗伦萨瘟疫肆虐伤亡惨重的背景下,三男七女以及若干仆人到郊区躲避灾祸期间(共十五日)商定每人每天讲一个动听的故事,以此度过难熬的时光。
《十日谈》中的一百个故事题材范围广阔,有些取材于古罗马及东方的一些传说,但相当大的一部分都以佛罗伦萨为背景,栩栩如生地反映了十四世纪佛罗伦萨丰富多彩的社会动态,可谓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内容方面十分精彩,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令人百读不厌。
薄伽丘刻画了千姿百态的人物,有美丽多情的淑女,有泼辣蛮横的寡妇,有风流倜傥的骑士,有贪婪好色的神父,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与荒诞不经的轶事传奇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不论就问题还是内容而言,《十日谈》与中世纪的传统文学迥然不同,可以说,它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除了故事曲折离奇,扣人心弦,《十日谈》的文笔又是十分优雅生动、流畅自然,加之主题主要是歌颂男女之间的爱情和尘世的欢娱,具有浓厚的市井气息,因而在其问世后备受市民阶层的喜爱。
但是,天主教会却视之如洪水猛兽,对它百般诋毁。两个阶层间截然相反的反应为《十日谈》打上了强烈的时代和阶级烙印。
02
作为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薄伽丘在《十日谈》中肯定了人性,宣扬了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无情地批判了当时天主教会的黑暗。
中世纪以来,教会对人民的控制已达到专制和恐怖的地步,宗教已经成为专制工具。
欧洲在反动派和天主教会黑暗势力的统治下,多少年来“人性”遭受摧残与扼杀,青年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和正常的情爱也被视为亵渎神明而加以否定。
在宗教的压制下,无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的青春被埋没、葬送。
因而,薄伽丘用这一百个故事向天主教会发起了攻击,他用形形色色的人物,或欣喜、或悲伤、或愤怒、或缠绵的故事来阐述自己的人文主义,表达对爱情的讴歌和赞美。
书中可以看到许多青年男女为了神圣的爱情,挣脱了重重桎梏,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获得了自由和幸福。
对于天主教会的讽刺和批判,则在许多故事中显而易见。
例如第一天中开头的几则故事,就都是投向教会的一把利刃:
切帕雷洛在临终时编造了一篇假忏悔,把神父骗得深信不疑,虽然他死前作恶多端,死后却被当做圣徒,被尊为“圣切帕雷洛”;
一个小修士犯了戒律,理应受到严厉惩罚,他却堂堂正正地证明院长也犯了过失,因而逃过了责罚;
一个叫亚伯拉罕的犹太人,听了好友的话,来到罗马教廷,他目睹了教会的腐败,回到巴黎之后,却改奉了天主教。
在开篇的时候,薄伽丘就已经开始向腐败黑暗的教会发动了毫不留情地攻击,可见,当时教会之虚伪。
其后,第六天的第三则故事,第七天的第三则故事,第八天的第二则以及第四则,均是对教会的无情批判。
至于第六天第十则故事,作者更大胆地剥开了教会的画皮,将神职人员愚弄民众的把戏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薄伽丘怀着一颗正直的炙热的心,热情地歌颂着人性,反对教会的虚伪做作,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真相,用人文主义创造了一个十日的世界。
在那里,他借十个朝气蓬勃的青年男女之口道出了自己对人性的认知,对爱情的热爱,对自然的膜拜,对人世的慈悲,对苦难的超脱。
03
薄伽丘尊重女性,提倡男女平等,并在《十日谈》特征鲜明的故事中充分体现出来。
在本书的“序”里,作者就开宗明义地说:
“有谁能够否认,把这样一本书献给美丽的女郎们,比献给男人们更合适呢?”
“对于像柔弱的女郎那样更加迫切需要安慰的人,命运女神却偏偏显得特别吝啬;为了部分地弥补这一缺陷,我打算写这一本书,给怀着相思的女人们一点儿安慰、帮助和消遣。”
不难发现,薄伽丘对女士们满怀同情,《十日谈》主要就是为她们而写的。
一百个故事中相当大的部分是关于爱情婚姻,而其中又有不少是以少女、妇女为主角,同男人们一样,她们也会表现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具有寻求爱情时大胆而又聪明,甚至狡猾的特点。
她们对爱情有自己独特的追求和切身的体会,不同于教会的说教和男性的阐释,在恋爱、婚姻等方面,女人展现出曼妙的身影。
鲜明的女性视角为故事叙述打开了另一片天地,使传统文学中作为背景的女性凸显出来,全方位地显现女性魅力。
第六天第七则故事里,薄伽丘借聪明机智的菲利帕妇人之口,宣扬“法律对男女应当是一视同仁的”,她在法官面前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护,而且将法官驳斥得哑口无言,最后迫使当地政府修改了法律,而自己则获得了“无罪释放”。
在男人占主导地位的中世纪,薄伽丘这样尊重女性,提倡男女平等,体现出了宝贵的民主和进步的思想,的确是难能可贵,已经跨越了时代。
04
绝大多数评论家认为《十日谈》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展。
中世纪以来,教会统治力度加大,骑士文学盛行,可以说欧洲文学中并无真正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是薄伽丘第一次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创作出《十日谈》,绘声绘色地勾勒出一幅庞大而壮丽的社会生活图景,塑造了栩栩如生色彩各异的人物形象。
《十日谈》如镜子一般如实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及商品社会全盛时期的情况,不过当时商品社会已出现了危机的初期征兆”。
立足于现实主义的《十日谈》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不免消极。
一是,因为数百年前的薄伽丘既是一位人文主义者,又是一个天主教徒,他年轻时代放荡不羁,一度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因此他的积极和消极并存;
二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经济发达,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其中自然会充斥着世俗、市井的生活理念和审美情趣。
故而薄伽丘在描写男女爱情的时候,过分渲染了肉欲之乐,把它看做至高无上的幸福,导致有些故事很庸俗,有些细节过分琐碎,有时会显得是非不分。
这些都是时代所限,毕竟他生活的时代在客观现实和意识形态上给他很大的影响,纵然薄伽丘具有超前的人文主义思想,可是他仍然无法摆脱时代的烙印,这是《十日谈》的历史局限性。
薄伽丘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结语中写到:
“这些故事跟天下的任何事一样,既能使人受害,也可让人获益,这完全取决于听故事的人如何对待。”
“任何卑鄙的小人永远也不会正面去理解一句话,而正派的人即使听了最不正经的话也不会坠落,这正如泥土不会玷污太阳的光辉,地上的肮脏不会玷污美的晴空一样。”
他清醒地认识到:
“每一件东西本身都有它好的一面,但有一定的界限,超过界限,用之不当,难免造成弊病,我的故事也是这样。”
虽然薄伽丘具有客观现实主义的认知,但是他无法超脱于生活的时代之外。
这或许就是他以及其他作家所面临的无解悖论:
他们批判他们的时代,他们热爱他们的时代;他们逃避他们的时代,他们拥抱他们的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