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学《长物志》第118天2022年9月2日
卷七《器具,杖》
【题解】
此篇的杖是手杖,据推测由早期木棒等狩猎工具演化而来。手杖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各式各样的杖头,文震亨提到了最为古老的鸠形拐杖,对于龙头样式则极力排斥,因为龙头样式已广为使用,不具备独特之美。
手杖被称为老人的“第三条腿”,年迈之人离不开手杖。汉崔瑗《杖铭》曰:“乘危履险,非杖不行,年老力竭,非杖不强。”清人田松岩有《手杖》诗曰:“月夕花晨伴我行,路当坦处亦防倾。敢因持尔心无虑,便向崎岖步不平!”有了手杖,老人便多了一份安全感。
【原文】
鸠杖最古①,盖老人多咽②,鸠能治咽故也。有三代立鸠、飞鸠杖头,周身金银填嵌者,饰于方竹、筇竹、万岁藤之上③,最古。杖须长七尺余,磨弄滑泽,乃佳。天台藤更有自然屈曲者,一作龙头诸式,断不可用。
【注释】
①鸠杖:杖头刻有鸠形的拐杖。
②咽:咽喉梗塞。
③方竹:四季竹,四季都出笋。筇(qióng)竹:竹子的一种,因其坚洁,可作手杖。
【译文】
杖头刻有鸠形的拐杖最古老,因为老人多易咽喉梗塞,而鸠鸟能治咽喉梗塞的缘故。鸠杖有夏、商、周时期的立鸠、飞鸠杖头,周身镶嵌金银,装饰于方竹、筇竹、古藤之上,最为古雅。手杖需要七尺多长,磨弄光滑的最好。天台藤中有自然弯曲的,一旦做成龙头等样式,就断断不可用了。
卷七《器具,坐墩》
【题解】
“墩”在汉代已经出现,最早时多用竹藤制成,是室内、室外都很常用的一种家具。也有石制、瓷制和木制的。到五代时期,出现了蒙有绣套的圆墩,到了宋代,墩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了。文震亨介绍了蒲墩、藤墩、绣墩三种坐墩。坐墩在造型艺术上千姿百态,座面的式样除圆形外,还有海棠、梅花、瓜棱、椭圆形等,很有古雅之趣。
坐墩是一种无靠背坐具,它的特点是面下不用四足,而采用攒鼓的做法,形成两边小中间大的腰鼓型,为便于携带,在中间开出门洞,称之为“开光”。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介绍说,腰鼓形坐墩是战国以来妇女为熏香取暖专用的坐具。《红楼梦》三十八回,众人在大观园里品酒吟诗时,林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令人掇了一个绣墩,倚栏杆坐着,拿着钓竿钓鱼。可见,坐墩哪里需要就放在哪里,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原文】
冬月用蒲草为之①,高一尺二寸,四面编束,细密坚实,内用木车坐板以柱托顶,外用锦饰。暑月可置藤墩,宫中有绣墩,形如小鼓,四角垂流苏者②,亦精雅可用。
【注释】
①蒲草:即香蒲。其茎叶可供编织用。
②流苏:用彩色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状垂饰物,常饰于车马、帷帐等物上。
【译文】
冬天用蒲草做成坐墩,高一尺二寸,四面编织细密坚实,内用木板做柱子托住顶端,外用织锦装饰。夏天可用藤墩,宫中有绣墩,形如小鼓,四角垂吊流苏,也很精巧雅致,可供使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