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人格:人格怎样决定命运》中写到:精神分析的作用之一就是了解怎么养育孩子,是一门育儿学。书中的很多内容也是围绕如何教育孩子展开,提出很多理念,有些我清楚,有些我以前并不知道。
比如,怎样做“好父母”?只要记住三点:
一是设身处地地想孩子所想。也就是换位思考,自己相对孩子做什么的时候,想想如果自己是孩子,在这件事上希望父母怎么做。
二是询问孩子希望被怎样对待。学会问孩子,“你觉得在这件事上爸爸妈妈应该给你什么帮助,应该做到什么程度。”
三是明白过多介入等于剥夺孩子生的意义。父母过多介入,会让孩子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甚至他们会有这种感觉:到底我活着,还是爸爸妈妈在操纵我或代替我活着?这种感觉发展到最严重的程度,会导致这个孩子厌世,轻者厌学、厌恶人际关系,重者觉得活着没意思,甚至可能自杀。
比如,人格是在跟父母的关系,尤其是跟妈妈的关系中形成的。
如果父母的人格健康,孩子的人格没有问题。如我们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什么干扰,孩子一定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比如,青春期的孩子遇到的最关键问题就是身份认同,即自我同一性。
认同,涉及很多方面,比如对自己性别的认识。迅速成长会带来认同焦虑。父母一方面觉得孩子不长大会很和谐,因为孩子会听他们的,而孩子一旦长大,他们就没办法控制了;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尽早懂事、自食其力。孩子不知道父母希望他们长大还是不希望他们长大。这会导致青少年自我认同障碍。
父母接受一些心理学的教育,可以减少他们传递给孩子的矛盾信息数量以及反差的程度,孩子在跟父母认同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和谐的内心世界。因此,教育孩子,父母意见最好一致。与祖父母的意见也要统一,否则孩子不知道听谁的。
比如,从人格角度来说,孩子“吃里扒外”是一种与父母分离的自由,是一种成长。
孩子上小学时,对爸爸妈妈说的话不会太在意,当耳旁风,却把老师的话当成“圣旨”,简直是“吃里扒外”,实际上这表示他的社会功能正在发展,也就是他已经能注意到更大范围的需要。
比如,中立地对待孩子的所有表现。
不要给孩子分类,不赋予任何好的或者不好的标签。不能预设他们的未来,就是不能按照成人世界的价值标准来要求他们,否则容易对他们造成暗示,会被催眠成各种被标志的孩子,这对他们非常不利。
给孩子一个抱持性环境,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不被评论。要肯定而不是否定,接纳孩子的害怕、恐惧就是给其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很多父母因为自己的健康自恋不足,需要通过贬低别人来满足自恋,特别是贬低自己的孩子,因为这是最方便和最没有危险的。
比如,遵守孩子的边界。
他全部的“国土”让他一个人来掌握,把他应付的责任都交给他自己,不做太多干预。一个越是自由的人,越能为自己和他人承担责任。
孩子小时候会把自己房间弄得很乱,似乎很多事情不能自己做,实际上是在勾引父母,是一种”语言”,意思是:爸爸妈妈,你们来帮我吧。如果父母真的帮他做了,他这一辈子估计都养不成自己收拾房间的习惯。在整理房间这件事上,如果父母过度干预的话,孩子在整理房间的时候就会想“这件事不是我要做的,而是爸爸妈妈要我做的”,孩子成了父母的一部分,直接攻击孩子对独立的需要。
人格健康的父母会跟孩子的这种乱保持距离,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说不。孩子就知道:原来爸爸妈妈不愿意进入我的“国土”,所以,收拾房间是孩子自己边界范围内的事情,他会觉得“我做的这件事只不过是我自己要做的。”这样就不会损伤孩子的完整性。
比如,分离越彻底,孩子越健康。
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只有父母的爱是为了跟孩子分离。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在心理学角度上将父母抛弃得越远就越健康,但父母必须有强大的自我功能。
比如,60分妈妈就是好妈妈。
父母爱孩子,这从来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去爱。
60分妈妈,指的是介于糟糕妈妈和完美妈妈之间,及格了,又没太浪费,做到60分,把另外40分的精力用来做别的事。
糟糕妈妈在孩子遇到危险、感受到最大的恐惧和绝望时不出现,孩子是在危险的情况下长大,完全没有安全感,孩子可能在人格上会“弱不禁风”。完美妈妈是一刻不停地盯着孩子,一旦意识到孩子可能有危险,就会干预,孩子安全了,却丧失了一次体验自己的焦虑和恐惧的机会。有一个完美妈妈,孩子长大后得人格障碍或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非常大。
60分妈妈,会在孩子感觉到极度恐惧和快绝望时,给以安全感,既让他体验关于安全和危险的东西,也体验到自己逐渐增长的失望的情绪,不过还没到绝望的状态。同时渗透到人格层面的信念是:在我的情况变得最糟糕时候,一定会有人帮我。
60分妈妈最能培养健康人格的孩子。而且,60分也应该是所有关系的标准。每个人承受一部分不完美,压力就不会在一个人身上。大家在这种环境里待着,就会有舒服、轻松和好玩的感觉。
比如,孩子会从妈妈的表情里看到自己;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态度,造就了孩子的性格;“青春”之痛之所以被深深记得,是因为成长之痛……
我不深入反思和评价自己了,越看书中内容自己越惭愧,心中五味杂陈,好在孩子在跌跌撞撞中长大了。现在学习这些有点晚,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正好侄女家的小不点刚刚满月,赶紧打电话让她多多阅读一些婴幼儿心理学书籍,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理论指导实践,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好宝宝。
既然学过,就得发挥些作用,对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