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着两位长辈在谈论如何教导孩子,一位长辈觉得多引导孩子多发掘自己的长处更好,而另一位长辈却觉得中国家长惯用的“别人家的孩子”方法更管用。听着两位长辈感叹父母之难时,一段记忆浮现了上来。
刚上大学的时候,年少轻狂,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书呆子类型的人,全方位发展一定可以大放光彩。可是气球吹得越大,现实的巴掌来得也越快,自认为音乐有点造诣,可是室友A却是钢琴大佬;自认为有几分口才,室友B从小学就开始主持各种活动的经历让人汗颜;自认为社团玩得不错,室友C一个学期就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能力获得了社团高层的认可。可以说,我很幸运的分配到了一个被全属性压制的寝室。这样的氛围让我开始自卑,觉得自己纵使有千般变化,却没有一样可以出神入化;直到后来有一次在卧谈中,我表露了自己的忧虑,室友打趣我说,他们也挺羡慕我,什么都有涉足,生活丰富多彩,我恍然大悟,当我了解他们的想法之后,我开始思考,原来某些时候自己也会变成别人家的孩子,原来自己也有着别人向往的特质。那么我们还有着什么值得骄傲,值得自卑的呢?一山放过一山拦,生活中总有比你优异的人;同样,万类霜天竞自由,我之砒霜也不一定是彼之毒药,每个人评判成功的好坏,优异都不一样,人都有差异,思维也有不同,眼界也不一样,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和别人比较呢?
小的时候,我们没有自己的思维,评判优异的方式也很单一,表现自己的路径也很少,优不优异大多就是分数的高低,这个时候我们被父母拿去比较想来也正常,毕竟成绩很直观而且相对来说可以囊括大多数人,但是我进入社会之后才发现,每个人都是闪烁的星星,慢慢去挖掘每个人灵魂深处的光点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你不再能够用一个简简单单的优或是差来评价。
很多人吐槽过这一代人太过佛系,其实用这样的看法来看,他们只是喜欢生活的方式不一样,以前,我们总是喜欢对对方的生活指指点点,以此来彰显自己的优秀,但是只要他的生活不干扰到你,他的幸福有和你何关呢,你只能说你喜不喜欢,但是你不能说他好不好,很多东西的没办法从客观意义上来评判好坏的,舆论、追星、电影也是这般。评判一个事物我们总是习惯性用“上帝视角”,但是我们都不是上帝,某些时候“你行你上”也是一句挺解气的话。
一位心理老师给我说过一句话“不批判 不预设”,结合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书中“顺着别人说下去”的理念,其实与人交流也是这样简单,多去了解对方,少做一点“老师”,与人聊天时,倾听可以避免很多的困难,但是我们年少轻狂,凡事皆要分个对与错,伤害了友谊却又得不到什么。
进入社会这些年,对与错慢慢的淡出的思维,有些东西怎么看都有逻辑,谁都有自己的坚持。回到最开始,我们教育孩子总是希望孩子成为自己的模样,所以才会生出比较,这样看来,我们不仅把自己的路强加给孩子,也把自己的评判对错的方式交给了孩子。但是我们长大之后才会发现,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对错,可惜没有谁教过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