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语文教学的课程观

语文教学的课程观

作者: 叨叨魅 | 来源:发表于2019-11-25 22:52 被阅读0次

        黄厚江老师在《黄厚江讲语文》中谈到了自己关于语文教学的过程观,黄老师的观点主要有三:一是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习的过程,二是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三是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成长的过程。这样的过程观,是在语文教学呈现“结论教学”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虽然新课改推进了这么多年,老师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但据我观察,在一线的语文教学中,受考试体制的制约,还是存在有很多“结论教学”的现象,因此,重新学习体悟黄老师关于语文教学的过程观,是十分有必要的。

        教学的过程,首先应该是教师的学习过程。这一点,黄老师主要强调的是课前老师对于教材的研读揣摩,应该以一种完全陌生的状态进行阅读,形成个人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然后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引导学生阅读体悟,形成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这样的过程,是教师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材编者对话的过程。但在我看来,教师的学习过程,除了课前的备课是一种学习之外,其实在课堂上,与学生的对话,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学习机会。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中,有很多现场生成,或许是教师在课前并未关注、并未想到的,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我要将黄老师的这一观点进行扩充,备课和上课,都是语文教师的学习过程,包括课后的反思,亦可以让语文老师获益匪浅。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听上去,是大家普遍认可的观点。但此处所提的“学习”,却有着语文学科特定特点的学习内容。黄老师说,语文学科的学习,要保证学生的阅读机会和写作过程、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看上去,阅读机会、写作过程、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在我们的课堂上随处可见,但认真揣摩黄老师的所指就会明白,我们给学生提供的阅读机会、写作过程、表达和交流机会都是形式主义的,并未真正落地有效,阅读时间严重不足,写作过程大幅度缩水,课堂表达和交流时老师往往喜欢抢学生的话,替学生表达。以写作为例,完整的写作过程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对生活的思考、对生活的提炼,也包括习作的修改。但我们的教学现实更多的是,学生面对着一个作文题目,苦思冥想地造字。

        黄老师谈到的“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成长的过程”,这一大段论述文字在我看来特别具有前瞻性,因为这个内容直接与目前提到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表述是一致的。由此看来,无论课改怎么改,无论教材怎么变,语文学科的学科内核是不变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语文教学的课程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tlj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