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商释•八佾篇第三﹝二﹞
【原文】
三家者﹝一﹞,以《雍》彻﹝二﹞。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三﹞’,奚取于三家之堂﹝四﹞?”
【注释】
﹝一﹞三家:鲁国当时的实际执政者: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在这三家中,以季氏的势力最大。他们自恃有政治经济实力,所以经常有越轨周礼的行为,多次受到孔子的斥责。
﹝二﹞《雍》:《诗经•周颂•雍》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也称“雝”。彻:撤除,拿掉。
﹝三﹞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诗经•周颂•雍》诗中的两句。相,助,协助,帮助。这里指助祭,傧相。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四﹞奚:为什么,何,怎么。堂:祭祀先祖或接客宾客的地方。
【释义】
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在祭祀完毕的时候,让乐工唱着《雍》这篇诗结束。孔子说:“‘四方的诸侯协助天子祭祀,真正庄严的是天子而非诸侯。’怎么这三家在祭祖的时候,居然用天子的规格呢?”
【商释】
这里同样是讲一个道德伦理或是传统的封建秩序的问题。天子的音乐,别人就不能用,而这个季孙氏等三家居然如此“大胆”,在大庭广众之下,就使用天子的音乐。这在孔子看来绝对是大逆不道。岂止是个不满,简直就是愤怒。他当然要予以谴责了。我们在上面已经讲了,孔子就是一个封建卫道士。他怎么能够容忍犯上之事呢?至于说孔子的说法对与非,那是个历史问题,更是个政治问题。探讨起来非常困难,一句话两句话是说不清楚的。
我们要探讨的是企业管理问题,是把孔子的“糟粕”思想用到现代企业管理的层面上来。若是按照我的解释,也许孔子的思维对企业管理而言都成了精华。
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我们说,今天的企业管理是建立在很强的逻辑秩序中的。尽管我们不能不讲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有些秩序是不容破坏的,且必须遵守。我把这种秩序分为刚性秩序与柔性秩序。刚性秩序是不能任意修正的,是必须遵守的。当然,若是柔性秩序就不太一样了。可以有适度的变通。或问,为什么同样是一种音乐,就只有天子专用呢?
如果按照中国大一统的思想或专制思想或等级思想来说,这是不容争论的。若是用到企业管理中来的话,就可以解释成一个企业管理权威问题。一个企业要顺利经营,管理是不可以没有的,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让一个组织变得更有效率。这种效率的产生是离不开权威的。在这种权威的背后当然要有等级概念。若老板所为或高级管理者所为之事,就不允许下级为之。有的人可以把这些认为是封建社会那一套,其实这是个管理秩序的问题。在一个企业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事情,每个人把自己的事情都做好了,企业自然就好了。在一个科学化管理的企业里,每个人最好都不要逾越自己的工作职权。试想,一个企业里如果谁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企业能有什么好的结果呢?而“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维护的就是这种秩序。值得提到的一个问题是,不是普通的人不能用天子的音乐就是遵守秩序了,天子也同样不可以乱用诸侯或百姓的音乐。在这方面有很多的老板有误区,认为我自己的公司我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这是不对的。秩序是大家都要遵守的。不仅仅是员工或一般管理者的事。若以这样的观点来理解,孔子的观念就不是糟粕而是精华了。
或问,难道这个秩序就是僵死的吗?
也不是,我说了,有刚性的秩序也有柔性的秩序。诸如涉及到企业文化方面的事情就可以有柔性的变通。我们说,一个企业的整体素质要普遍提高,这样的企业才会有更大的潜力。这种潜力的开掘必须是大家同步。设若如果只有老板一个人有很深的文化修养,别人什么都不是,整个团队也就不会有什么战斗力。而且老板的文化与员工的文化差异越大,就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一种潜在的危机。所以,一个老板应该在民主的条件下,与职工同乐。把自己的思想复制给每个员工,最后大家的思想境界也就趋同了,有了同样的境界,怎么使用“乐”就不需要过多地强调了。因为大家都很清楚如何把握雷池的分寸,不需要再天天重复它。犹如美国的民主,人人都知道它的度如何把握。而亚洲的民主就不行。一说民主了,就要乱来,就要无法无天。烧杀掠抢,这样的民主不要也罢。
结论:对于一个高素质的企业(社会)不需要把“乐”的使用标准说得太清楚;而对于一个素质较低的企业(组织)就必须规定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非如此,就无法解决企业或组织或社会的秩序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