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同志想撂挑子不干了,问其原因,他认为自己没有用,无法适应这里的环境。原来单位组织的经常性小比武,某项课目他始终不及格,总是落在最后,这让他无法忍受,说着说着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搂着他的肩膀,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一段时间再见他,春风满面,笑逐颜开,霜打的茄子又回春了,我想,他身上一定发生了什么,虽然我还不知道是什么。后来班长说,这个伙计自尊心很强,以前成绩不行,就不想呆了,现在他的成绩上来了,大多数人比不过他,他觉得还挺有意思,越练越想练,越练越有信心,如今什么思想问题都没有了。
通过这件事,我想起一个故事。美国一位心理学博士,对世界100名各领域的杰出人士做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让他十分惊讶,61%的人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非他们最喜欢的,至少不是最理想的。为什么一个人竟然能够在自己不太理想的领域里,取得那样辉煌的业绩,靠的是什么呢?
有人给了这样的答案。“老实说,迄今为止,我仍说不上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如果能够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能是一个美好的‘假如’了,我只能把应做的工作做好……”
博士问她:“你不喜欢你的专业,为何你学得那么棒?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为何你又做得那么优秀?”“因为我在那个位置上,那里有我应尽的职责,我必须认真对待。不管喜欢不喜欢,都没有理由草草应付,都必须尽心尽力,那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因为精通,所以热爱这个回答给我巨大震撼,后来我经常引用这个故事,意图强调人的责任感多么重要,要珍惜自己的岗位,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等等,而通过这件事情,我忽然发现,这个故事里肯定还有潜在的因素在起作用。比如,那些杰出人物虽然从事的不是最喜欢的职业,但这些职业上的进步、专业上的成长,一定能让他们获得足够的乐趣与快感,使其有动力有意愿去作进一步努力,而绝不可能是一直痛苦不堪、视若仇寇,仅仅因为责任义务而咬牙坚持,并有所成就。
个人理解,进步与成功的反馈,可以有效遏制我们对某项工作任务或制度机制的厌倦反感,甚至可以变抵触为喜欢,变无感为痴迷。所以,干一行爱一行,不仅是一种责任要求,更是一个现实规律。我们不应该追求爱一行干一行的理想状态,不要总想着找到最喜欢的职业再去努力奋斗,没有职业是完美的,我们应该努力干好自己所在的这一行,学习,熟悉,精通,然后就会有喜欢,热爱和激情。
最近发现有一本书叫《优秀到不能被忽视》,其中内容也印证了我的发现。作者对各行从业人员调研发现:最有激情的员工,不是一开始就喜欢这份工作的人,而是工作了很长时间,很擅长自己工作的人。因为,随着能力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处理工作游刃有余,工作中的成就感和对工作的热爱,自然就会出现。
热爱是精通的副产品,是可以培养的。因为精通,所以热爱
对个人来说,“激情思维”“热爱情节”会浪费宝贵的职场积累期。大部分职场新人,很难刚入职就分配到大项目大任务,如果觉得没有激情,就频繁跳槽,这样你的职业技能永远只会停留在初级水平。不仅无法体会到高级岗位的成就感,还会浪费掉积累经验与能力的时间。所以,不是先有激情再找工作,而是要先把手头的工作做得最好,慢慢地精通,从里面找到一种成就感,这时候激情才会伴随出现。
而且,作者认为,想要找一份生来就喜欢做,又肯定不会抱怨的工作根本就不可能。他发现只要一问到爱好,所有的学生说的都是打冰球、唱歌、跳舞、游泳这类的,压根就没说我爱好工作的。但是,这些学生也没有打算去当一个职业冰球运动员或者说一个歌手之类的,这说明这个职业激情本来就不是天生的。
那么,面对不喜欢的工作,我们要怎么办呢?正确的方法,是建立“工匠思维”——不以自我为中心,多关注自己的产出能给工作带来什么价值。激情思维是考虑,工作能给我带来什么;而工匠思维则是思考,我能为工作带来什么。工匠思维最大的好处,是能培养我们对工作的热爱。
所以,不要追随你的激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