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留余
我们继续看下面的经文——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前面已经讲了这么多,现在我们不再“字解”,以下开始,直接进行“句解”。
联系前后文,对于“五贼”,我们已经将两种明的解释与一种暗的解释都做了介绍。那么,这五贼的理论究竟如何运用?这就是本句所讨论的问题。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连起来解释就是:五种变化规律了然于我们的心中,那么我们就可以施行于天地之间。“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这个词语其实就是所有“时间”与“空间”的代称。所以,我们把全句合起来解释就是“五种变化规律了然于我们的心中,那么我们就可以施行于天地之间。这样,一切的时间与空间就像是把握在我们手中一样,而世间万事万物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就等同于像是我们自己身体的发展、变化一样”。或者也可以解释得艺术点,像这样“已经明白五种变化规律的人,变化要点了然于心,那么他‘执天之行’于天地间,哪怕宇宙时、空之无极,也不离掌握;纵然万物变化纷纭,也不出胸臆”。拉通解释,整句其实就是讲五贼理论究竟如何“用”。前面我们讲明白什么是“五贼”,那还仅仅只是“理”,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涉及这理论到底如何“用”。那么,上面我们已经探讨过了的那些“理”,究竟如何“用”。这里需要将思路变一下,我们先看后半句“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然后再来看前半句“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后半句“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我们在前文中,反复不断地提到传统学术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天人合一”,并不断强调,天与人,本来就是一,并非先是二,然后再用什么方法来“合一”。此处,我们将这个意思再次做个阐述,如下。
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与内心的关连极其密切。其实不仅仅只是眼睛,我们所有的感官,其功能的体现,都是我们内心的延长。这话可能有些费解,我们还是按传统的说法一步一步地来谈——当一个人的物质生命刚刚形成之际,其首先具有的,按佛家唯识宗的说法,是“识”,按道家的说法,就是“元神”。抛开名相看实质,那么识神也罢、元神也罢,通俗地讲,就是“心”,或者说是“心识”。也就是说,物质生命形成之时,最先具有的就是“心”,然后,围绕这个“心”,逐步形成了其他 的一些东西,比如眼耳鼻舌等感官,再比如心肝脾肺肾等器官。这个过程,按传统的说法,感官与器官乃至于我们整个的物质身体,说到底,都是最初的那个“心识”的延长与扩大。眼,是心的延长,其作用是“观”,所观的内容返还于心;耳是心的延长,其作用是听,所听的内容同样返还于心……其他的内脏与肢体等,也都是心的延长,同时也各有其作用。所以,我们整个的物质躯体,其实就是我们“心”的延长与放大。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阳光普照之日,我们行走在路上,大家不妨感受一下,我们这坨百来斤的肉团在路上移动,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心”也在这路上移动?这坨百来斤的肉团之中,有哪一点,不是这个“心”的延长或者扩展?禅宗经常问“拖死尸者是谁?”这个问题,我们会怎样来回答呢?岂止这个肉团是心的延长,肉团之外的,也是心的延长。比如“字乃心画”,我们拿起笔来,写下的每个字,每个笔画,也同样是内心状态的延长与反映。此外,我们现在正在这路上行走,是谁产生的力量促使我们如此行走?是谁产生的力量,让我们“向这个方向”而不是“向那个方向”行走?对这个“走”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空间上的“行走”如此,那么时间线上的“行走”——命运,是否也是这样的呢?所以,我们走过的路,无论是空间上的还是时间上的,事实上,就是那个“起决定作用的东西”它自身的外延,与表现。
前文我们还讨论过,心、境、物、事、缘等等,其实与我们的心,是不二的,是一体的。所谓“见物即是见心”嘛,那么很显然,见境、见事、见缘,也同样就是见心。心与境密不可分。从这个意义上讲,身体,是心的延长,我们所面对的种种外境外缘外物外事等等,也是我们内心的延长。所以,天与人,本来就是“一”。
传统的术数中有“看相”之术,通过看一个人的相貌,就可以察知其内心的状态。并且有结论认为,心的变化会影响到人外在相貌的变化,这个结论当然也旁证了相貌等,是心的延长。严格说来,“相术”这种术数其实是非常粗糙的。因为如前所述,我们的物质躯体是心的延长,我们面对的种种外事外境外缘等等,也与我们的心是一体的。那么很显然,空间上的,我们的相貌、身高、体形乃至于我们的神态、精神等等,都是我们“心识”的延长;时间上的,我们的生活状态、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乃至于我们一生几十年光阴中所谓的“命运”,其实同样是我们“心识”的延长。也就是说,我们一辈子的命运,其实就是我们的“心”,是我们的心,在时间线上种种表现的集合。这个集合整体上的状态,当然反映出来的就是我们心识的状态。所以二者完全等同,命运,也就是心,两者是同一个东西。从更广大的角度来说,我们面对的一切,无所谓内或者外,都是我们的心的延长,所以佛家的理论中,才会有“山河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物”与“一切唯识”等结论。“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也就是这个意思。
“天人合一”是传统学术中对人与外界关系的总结。如果大家对前文“五行学修”的那个图还有印象的话,其实就能明白,这里说的天人合一,就是“至道”。至道一分为二,有内有外,内是自身,外是外境。但二者实质上是一体的。上文已经说到,我们的身形相貌以及举手投足,无不是内心状态的延长;我们待人接物甚至我们人生的命运,实质上也是内心状态的延长。如果对这个结论有怀疑,那么我们修道也就无从谈起。因为,我们修道是“全凭心意用功夫”,心意有所变化,势必会在身形相貌以及言谈举止乃至我们的人生命运上,有所体现;反过来,我们也才可能通过对自己言谈举止以及待人接物等方面进行训练,来影响我们内心的状态。所以,天人合一的思想,确实是“修道”的理论依据。那么,我们要改变或者说调整自己的命运,就必须要从改变或调整自己的内心入手;我们要改变或者调整自己的内心,就必须要从改变或调整自己的言谈举止等方面入手,因为这几者,实为同一个东西。这,也就是真正的“修道”。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这句话又如何理解呢?如上所述,内心与外境等本为一体。我们看到外境外缘外事外物的种种变迁与变化,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变化。这个结论可能对很多人来说,会觉得依然有些费解。因为在这些人的眼中,自身与外境外物等,并非是“一”,而是完全分离的、不同的事物。为什么说我们眼中外界的变化与变迁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内在的变化呢?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举的那个“臭豆腐”的例子?有人见到臭豆腐觉得香,有人觉得臭,但香臭其实根本就与臭豆腐本身毫无关系,完全是我们自身内心妄念的投影,离开妄念,则内心与臭豆腐了无瓜葛,不见豆腐有香或臭。我们的内心在面对外界事物之时也是这样,我们看到事物的变迁与变化,其实都是些妄觉与妄念。虽然这些变化与变迁,归纳起来就是我们前文所讲的“五贼(五变)”,但这些被归纳而来的结论,依然只是些妄念。用佛家的话说就是“心生则种种法生”,种种有关“变易”的理论与结论,都是我们的心生出来的东西——所以是妄念。但是,我们内心毕竟已经生出了这些理论与结论,自然就会应用这些理论与结论。在生出这些理论与结论之时,事实上我们已经将内心与外境对立起来当成了“二”,那么,应用这些理论与结论,多半也就是用在了我们自以为的外境外事外缘等方面,所以这里将其总结为“施行于天”。
如上所述,我们所面对的一切,皆是自心的延长与投影。基于这个道理,所以才有了相应的种种学修道路与方法。上面所讲,我们基本上是以道家与佛家的话语体系在说,其实在这方面表现最明显的,是儒家。儒家《大学》中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而修身的体系被总结为“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体系,通过“格物”分析事物,达到“至知”,也就是明白事理,这显然就是我们前文大聊特聊的“五贼”理论体系的来源。而从诚意开始到平天下,就是从内到外一步一步慢慢扩展与延长的步骤。这步骤说到底,就是让我们的心,慢慢影响向外。所以,天人合一的意思,其实儒家这套践行路子,最为简便易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