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张献忠再次领大军进犯夔州(今四川省),秦良玉率白杆兵迎击,不敌。此时秦良玉说:“我的两个兄弟都死于保护朝廷,我以一个垂老的妇人身份,蒙受朝廷恩惠二十多年,今天不幸战败,我绝不会以我的有生之年投降逆贼!你们有谁要投降的,我会连他的族人一起杀无赦!”
秦良玉,夔州人,今四川,家境富裕。父亲秦葵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一不通,只可惜没有出头的机会。于是,他便将全部的精力用来培养自己的子女上,除了督促孩子们读书,他每天还会教两个儿子研习兵法,就地取材用当地常见的白蜡杆做兵器,组织白杆兵习武练兵。唯一的女儿秦良玉则更多地被父亲安排学习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尽管秦良玉也是样样精通,但是,她对练兵习武更感兴趣。于是,几次三番请父亲叫她习武兵法。父亲拗不过女儿的执着,也就同意她和男孩子们一起练习。
可是,令秦葵没想到的是秦良玉对兵法、带兵和练武更是天赋异禀。她对习武带兵的领悟远远高于两个儿子,秦葵十分开心。更加不遗余力地传授子女们各种文韬武略。秦良玉也异常刻苦训练。随着年龄的增长,秦良玉的武艺也日渐精湛。手中3米多长的一根白杆,上下翻飞,出神入化。后来她带领的兵将都是用这种兵器,因此称作白杆兵。
几年的刻苦训练,使秦良玉早已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成长为一个英姿飒爽,一身武功的女中豪杰。但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秦良玉也不例外,好在父亲秦葵为女儿选了一门非常好的亲事。丈夫马千乘也是一名骁勇善战的武将,曾成功平定大小叛乱很多起。虽然不能在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但是也是难得的一员上将,秦良玉十分满意,婚后夫妻感情也十分融洽。
一次马千乘奉命平定杨应龙发动的播州之乱。面对杨应龙来势汹汹的叛军,秦良玉不放心马千乘独自前去应战,便提出要带着自己训练的白杆兵,跟着丈夫一起上前线,助丈夫一臂之力。两军第一交锋,马千乘顺利取得了胜利。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马千乘有些志得意满,秦良玉看在眼里,却是另有怀疑。他不是怀疑丈夫的能力,而是,怀疑杨应龙声势如此浩大,怎么可能如此轻易地就一败涂地呢。善习兵法的秦良玉开始更加谨慎关注军中的动向。
果不其然,夜间,杨应龙带领大军前来偷营,早有准备的秦良玉一马当先,带领她的500名白杆兵,突然出现在杨应龙的面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瞬间将偷袭叛军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也替马千乘挽回了战争局势。马千乘佩服的五体投地。也正是从这一次起,秦良玉开始下决心披挂整齐,上阵杀敌,向一名真正的女将军迈进。
秦良玉一生征战无数,战功赫赫,她是唯一一位被载入二十四史的女将军,被朝廷封为“大明柱国光禄大夫、一品诰命夫人”。丈夫马千乘含冤死在京城诏狱后,秦良玉接替了丈夫未完的平叛大任,率领全家第一次以“石柱宣抚使”的身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秦良玉,兢兢业业带兵,勤勤恳恳操练,她的白杆兵让叛军闻风丧胆,牢牢地保护着夔州的百姓。她曾将金兵赶出山海关,也曾镇压奢崇明叛乱。所到之处,皆无往而不胜。当然,她也付出了兄亡子伤得惨痛代价,但是,为国尽忠由不得她伤心欲绝。
明末张献忠带兵犯川,年逾花甲的秦良玉率领她的白杆兵,再次挂帅出征。她解太平之围,扼反将罗汝才于巫山,捷报频传。然而此时整个明朝已经是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加之各地叛军风起云涌,得不到朝廷后续兵力支援,纵使秦良玉有三头六臂也很难以一己之力擎住明朝这座危楼。
在与张献忠的部队血战的过程中,便出现了开头悲壮的一幕,在68岁秦良玉的拼死抵抗下,张献忠最终也没有踏入石柱半步。
1647年,75岁的秦良玉倒在了训练场上,结束了她战功赫赫的一生。纵观中国历朝历代修史,女性名人无一例外都被记载在列女传中,只有秦良玉是个没有例外的例外。她被列入二十四史的正史将相列传之中,足见其历史地位不同寻常。
是为巾帼不让须眉的典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