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处不厌和经典是趋同的。
文字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有就有,刻意出来的总不入心。
要么经典,要么真实一个有底蕴的人,如同一本书。一页一页翻下去总能有新的认知,总能不断发现其可贵或者趣味。好的文章,也当是久读不厌的。
仔细观察过很多文章,值得反复推敲阅读,总是凤毛麟角。大都形式化的“随波逐流”,一个标题一个人物,引发一个共鸣。简称賺取点击量。
这个现象就如同《乌合之众》里的:
“一旦你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你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而人性的这种弱点,就给那些情绪煽动者提供了机会。
他们会刻意规避逻辑的完整性,只从某一个角度切入,通过言语和文字挑拨某一类人的神经,最大化激发起这个群体过往经历所带来的记忆和情绪,最终引起共鸣和爆发。
曾经自己也是这样浅显又主观,就是承受过以上带来的种种弊端,所以才明白,怎样选择最合适自己。
走过这样一个阶段,就很难去二元化思维的看待事物,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生活是个庞大的体系,单一的线性思维是容易产生碰撞的。
比如,“男人不回你消息就是不爱你”、“老板要你加班就是剥削你”、“第一份工作最应该看工资”。这些都是没有绝对对错的观点,完全取决于针对的受众群体是怎样的人。
第一个观点主打的受众,是在爱情中依赖感较强的女性。但你如果是一个独立自主充满魅力的女生,你根本不会管男人回不回你消息,相反对方会更关心你回不回他消息。
第二个观点主打的受众,是工作内容重复薪水低的人群。但如果你是一个能力出众,工作高效,深受客户喜欢的人,老板求你还来不及,怎么还敢去剥削你?
第三个观点主打的受众,是刚毕业的穷学生。但如果你的目光长远,能看到一个好公司未来三五年对你个人成长的助力,那么保证第一份工作的起薪能维持正常生活就足够了。
只要冷静思考一下,就能发现许多表面上看似有道理的东西,也会有不一样的解读。而避免唯一的解读,才是我们对抗情绪煽动者最好的武器。
《教父》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不会有之一。太多的台词,只会随着阅历越发的理解它的背后原因。客观理性的好处有很多,比如更容易理解他人,更容易去伪存真,也更容易获得平和。
情绪稳定,是最为高级的综合实力。
无论是不够懂人性,阅历颇浅,或是思维高度不够,没有自控力等。差一条都做不到情绪稳定。情绪是一把枪,有的情绪是可以利用的。比如高自尊的利用方式,就是全心全意的打磨自己。而不应该是,我就是高自尊,即使没有资本他人也应该高看我。
重大决策和三观是需要理性客观的,而生活不是。昨天看综艺,王晶说,看个电影而已嘛。你管它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呢?开心就好啦。
想起以前看过的一句话,真正智慧的人是拥有对立面的思维的,但是又十分清楚,不同情况条件应该怎样选择。
做任何事情,本身是为了让自己获取幸福感,如果有幸让他人也幸福,这就是幸福本身了。
喜欢要么有质量的,要么真实接近纯粹的人事物。前者能够让自己拥有更高阶的自我,后者能够产生万钧之力。活着,就是为了极尽的取悦自己,取悦自己最佳的方式就是只接受滋养,杜绝任何形式的自我消耗。
找到值得感,才是幸福。值得和自我放纵或者功利心是两件事。
功利心和目标又是两件事,目标让人积极,功利心到最后是一场自我绑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