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我第二次踏上了圣彼得堡这片土地,心中却充斥着陌生感。
五月末的圣彼得堡化去了积雪与寒冰,脱下了厚重的冬衣,春日不再吝啬它的阳光,盎然绿意也冲破厚厚的泥土肆意伸展着。
涅瓦河畔晚上十点的彼得堡天空依然亮着,我拖着两个徘徊在超重线的行李打车到了预科宿舍,将身上的所有整钞抵作押金才好歹住了进去。
虽说之前已经了解过预科宿舍的大致条件,可当亲眼看到这90cm宽的窄床和20㎡不到的小房间(三人使用)就是我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栖身之地时心依旧落了下去。
新室友见面难免拘谨又尴尬,仅有的几句交流也和聊天扯不上边。
我因为突然闯入别人的地盘(虽然日后这也是我的地盘)而感到不知所措,和行李站在一起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在哪里。
看着我的位置被室友一点一点清理出来,空荡荡的床位在紧凑的房间里显得突兀又奇怪。
接下来的几天我几乎忙成了旋转的陀螺,一刻都停不下来。
或者说我不敢让自己停下来。
整理行李、采购生活用品、办银行卡、参加分班考试……我把日程表安排得满满当当,用忙碌填满生活中的空隙。
阅读、口语、语法,新的班级每节课都有固定的主题我戴着耳机走在人群熙攘的大街,推着手推车穿梭于超市的大小货架,用镜头捕捉每一个美丽的瞬间,用行动证明我可以习惯一个人的生活。
国外留学,最开始是在“熬” 国外留学,最开始是在“熬”但当我晚上7点扛着沉重的购物袋走20分钟去车站,拖着行李箱步行半个小时去拿回我寄存的东西,独自在宿舍做饭吃饭时,孤独却包围了我。
有时我走在回宿舍的路上会突然不想动弹,倚着涅瓦河畔的栏杆想时间就此停止,别让我回到那狭窄又逼兀的房间。
我只能安慰自己说,现在的生活不就是许多人向往的一个人的生活吗?
但心里却叫嚣着,我好想有个人陪我,好想回家。
我无法向家人倾诉,这样显得我太恋家,太不独立。
于是我只能发疯地把生活中的所有事都分享到家族群里,然后像个怀春的小姑娘似的激动地等着家人的回音。
我读着他们的文字,听着他们的语音,疯狂的从中汲取“家”的味道,好像这样就还离家不远。
甚至每天早上七点半的闹钟一响,连眼睛都没睁开我就迫不及待的拿起手机点开家族群,看看今天家里怎么样,看看他们在干嘛。
那些原来不甚在意的生活琐事,现在却成了我的“精神食粮”,是支撑我一个人在大街上穿梭的最大动力。
有时听着熟悉的声音,看着老妈和家里的猫猫狗狗,甚至会突然在大街上泪目,短短一个晚上,怎么我就离家这么远了呢?
但我还有许多事要做。
俄语一级是否还有考试名额、入系考试该怎么报名、填错的入系资料表该怎么改、是否需要做延签等等,这些事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我的脑中。
我总担心这样没日没夜的愁会不会加速我的头秃,但后来证明愁不愁我的头都会秃。
带着一脑子的烦恼我在第三天正式开始了俄语学习。
本以为上课后一切就能回到正轨,没想到正是那节课成了我的噩梦。
口语课自我介绍时我因为太过紧张脑海里一片空白,不仅语法频频出错还毫无逻辑可言,因为记不起单词而出现的十几秒停顿成了我最难熬的时刻。
一节课上完我发现班上同学的俄语水平都远超于我,口语流利且词汇量庞大。
尽管老师的语速很快,但大家早已习惯,能够与老师自由交流,甚至还会开个玩笑逗逗乐。
而我却听不懂他们的交流,听不懂他们的笑话,在全班大笑时不懂装懂地强笑两声,其他同学都茅塞顿开,我却始终云里雾里。
同学之间不熟悉,聊天也都插不上话,课间休息时我只能用手机缓解尴尬,整个人都游离于班级之外。
我就像打了一场仗一样疲惫,听不懂的对话,融入不进的班级,尴尬的气氛,骤升的压力像一个无形的大掌将我之前的自信狠狠捏碎。
我开始感到自卑和无地自容,所有负面情绪都扑面而来。
原来我的班级课程简单,老师语速慢,身边有熟识的朋友,我的成绩在班上遥遥领先,每天上课轻轻松松毫无压力。
于是我有一股强烈的想要退回去的念头,我想要轻松一点,想要熟悉的朋友和老师,想要从别人身上找回自信。
但我内心深处却挣扎着想咬牙坚持下去,呆在优秀的人身边激励自己,在高压的环境中拼命学习,大胆地说,大胆地交朋友,大胆地融入这个新环境。
我不停地问自己,你知道在这里能学得更好,难道你不想逼自己一把吗?想要回到原来的“温柔乡”为了那点可怜的自信吗?
我不停的向他人求助,企图让他们成为我退缩的借口,逃过内心的谴责。
可当他们真的说“换一个班吧,别逼自己太紧”时,我又不甘如此放弃,好像真应了口语老师临下课时说的那句“如果你下星期还来再做这篇作业”。
教室窗外的风景周日是休息日,而我需要去书店购买口语课需要的教材。
前提是我就呆在这个班哪儿也不去。
书店离宿舍很远,单程40分钟左右,而直到站在书店门口,我都依然在纠结要不要当一个逃兵,逃回我的“舒适区”。
但最后我深吸一口气,大声道:“学TM的,我还不信我学不好了!单词不认识就背单词,语法不会就学语法,就是死磕!我也要学下去!”
于是我抱着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买了这本意义非凡的口语书。
无需等到明天,当天下午我就开始了我的“死磕”。
我找了个最近的麦当劳,买了杯咖啡便扎根在了这里。
既然口语课我无法即兴创作,那我就写下来再背,说不流畅我还背不流畅吗?
从中午12点到下午5点,我就坐在麦当劳靠窗的位置,嘴里念念叨叨了一下午,身边的人从吃午饭变成吃晚饭,而我除了上厕所一步也没离开。
麦当劳5点时老妈向我发出了视频邀请,我几乎是颤抖着手点开了它。开头还能镇静自如地聊天,没过多久就开始鼻头发酸眼眶发红。
我自以为伪装的很好,但是当我看到这条朋友圈时却发现老妈其实把一切都看在眼里。
老妈的朋友圈新的一周开始了,所有的坏事都要翻篇了。
星期一早上和同学一起去报名入系考试,我非常顺利地报上了6月的入系考试,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填错的资料表改了过来。
而虽然下午报考一级的时候在陌生的建筑里转悠了近半个小时,敲了无数个门问了无数人都没有结果,但最终在一个善良的老师的带领下成功找到了办公室,迅速敲定考试时间并缴纳了考试费用。
考试地点心头的三块大石头终于落地,我就像个傻子似的拿着收据单站在涅瓦大街上大笑,即使引来路人的目光也丝毫不在意。
考试缴费的收据单,费用约500rmb我本认为所谓“咬牙坚持一下就能挺过去”不过是他人的站着说话不腰疼,但看到烦恼一件件地被解决,生活逐渐走上正轨时却真的忍不住感叹“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苦尽甘来”。
为了赶上大家的进度,不在课堂上出现尴尬的停顿和弱智的错误,我整日泡在自习室朗读课文、翻译生词、背诵口语,用最笨的办法做最大的努力。
逐字逐句地翻译口语书上的文章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口语课上我明显流利的表达获得了老师笑眯眯地肯定,语法课上我不再犯低级又尴尬的错误,老师讲的内容我渐渐能听个大概,原来欠下的许多单词也慢慢补了起来。
这样紧锣密鼓的学习节奏虽然让人倍感压力,但看着自己的进步心中却充满了成就感与满足。
不仅如此,我与室友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发现她居然也是成都人后果断弃普通话改说四川话。
平时我们大多结伴而行,一起去超市买菜,一起在宿舍里做饭,一边吃饭一边看B站,因为宿舍停热水互相帮忙烧水洗澡。
蔬菜粥 番茄圆子汤我和班里的同学渐渐能说上话,与老师也越来越熟稔,能通过我稍稍进步的口语让大家越来越了解我,甚至用俄语和同桌的英国女生交上了朋友。
不管是学习、生活还是社交,我都缓慢却坚定地向前迈着步。
这短短十天里,我经历了迷茫、孤独、绝望,无数次想要放弃,但都拼着一口气硬撑下来。
那时我对自己说,这才只是个小小的预科,等到进入大学,进入社会,哪里没有困难,哪里没有绝境呢?难道要做一辈子的缩头乌龟,永远不去逼自己一把吗?
于是我才决定留下来,留在这个远超我俄语水平的班级,去真真正正地拼一把。
文章为什么叫“石日记”呢?
这短短的十天里,我就像个被坚若磐石的困难埋在地底的人,不见天日,没有希望,但我一点点地开凿它,打破它,为我自己创造更多的空间。
尽管过程是那么的容易叫人放弃,但当一切困难都散去,我也能在笑与泪中回首这段漫长煎熬的时光。
国外留学,最开始是在“熬”留学不是简单的在另一个地方生活,它意味着陌生环境带来的恐惧与孤独,语言不通带来的尴尬与委屈,独自生活时的慌张与无助。
留学给人的成长远比想象得更加残酷更加辛酸。
具我的室友回忆,那时她初来乍到也是如此地无助与惊慌,比自己优秀的人比比皆是,眼里含着泪上完一整堂听不懂的课。而她现在却成了班里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
这绝不是谁的成绩更优异就能更称心如意地生活,这是一场心智与精神的较量,是每一个留学生的必经之路。
打败举目无亲故的孤独,抑制对故乡与家人的思念,在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中独立起来,搭建起名为“我”的建筑。
柚子将这十天的经历写下来绝不是为了寻求同情和安慰,而是想让大家知道我是如何从困境中一步步走出的,而在这过程中我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留学生,经历的也是所有留学生必须经历的。
如果你即将留学,不要害怕,不要放弃,再大的困难咬咬牙就能挺过去,看看柚子是怎样渡过难关的,你也一定可以。
国外留学,最开始是在“熬”而对于更多的大家,柚子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大家能对原来“生活奢侈、学习轻松、毫无压力混日子”的留学生稍作改观。
能够留下来的人一定是优秀且内心强大的,“留学生”这个头衔也并不会因为数量的增多而减少它所代表的深厚内涵。
最后,希望各自奋斗的大家能够打破“石头”,收获自己的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