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湖北省旅行
武汉一古村落 徽派建筑彰显余氏智慧 耕读文化传承百年

武汉一古村落 徽派建筑彰显余氏智慧 耕读文化传承百年

作者: 小旅兔 | 来源:发表于2020-01-02 12:40 被阅读0次

    有人钟情于自然山水,有人偏爱历史文化,我则对古村古镇情有独钟。总觉得古村古镇有一种魔力,它能让时光慢下来,也能让心静下来。建筑或许会被岁月斑驳了颜色,但透过一砖一瓦、一梁一柱,又分明感受得到那或典雅或大气的古风遗韵。当然,古村古镇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们背后所折射出的种种文化同样让人着迷 。

    当我第一眼看到大余湾照片的时候,我就知道,那是心动的感觉。当我的脚步终于抵达大余湾的时候,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它是余姓聚居地,是武汉十大魅力乡村之一,它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它低调,它静谧,它美好,它宛若五柳先生笔下的世外桃源。我想,用“宝藏古村落”来形容大余湾也不为过吧?

    青山绿水石板路,白墙黛瓦马头墙。但凡到过大余湾的人,相信都会对那里的古建筑留下深刻印象,我亦如此。我奇怪的是,武汉的这个小山村怎么会有这么多徽派建筑呢?带着疑问我走进了村庄。当游览完村子并且听了导游小姐姐的讲解方了解到,原来这背后还有一段故事呢。

    据说,明朝洪武年间江西有一官宦——余秀三,他到武汉黄陂游玩之际,偶然间发现了大余湾“左边青龙游,右边白虎守,前面双龟朝北斗,后面金线吊葫芦,中间怀抱太极图”的风水格局,这一风水宝地不禁令他欣喜万分。后来,在朱元璋诏令赣湖大移民之时,余秀三便带领家族从江西婺源、德兴一带迁至此地。这一点,在余氏宗谱上也有明确的记载。他们在大余湾扎根,也将徽派建筑艺术带到了这里,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大余湾的建筑风格为何跟婺源如此相似了。

    细心观察的话不难发现,大余湾的建筑是非常考究的。我国的传统建筑讲究坐北朝南,大余湾却并非如此。大余湾有些建筑是坐西朝东的格局,寓意紫气东来,代表着一种和谐。外宽里窄的大门则传达着余氏家族“宽进窄出、勤俭节约”的思想理念。滴水线石墙避免了雨水渗透到宅内的同时,也打造出古朴、美观的风格。

    大余湾的建筑也是非常精美的。“顶有飞琉瓦,檐伸鸟兽状,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不管是飞琉瓦屋顶、鸟兽状的屋檐,亦或是出檐式门楣、精美木刻木雕,无不处处彰显着余氏匠人的用心。最有意思的是房屋外墙上的手绘彩色壁画。几乎每一栋房屋大门的外墙上都有彩色的壁画,这些清代的壁画历经数百年的风吹日晒雨淋早已褪去了当初的颜色,但它们背后的故事是时光无论如何都打磨不掉的,那这一幅幅壁画讲述的故事依然等待着人们去探寻……

    大余湾的建筑与婺源一脉相承,当然,余氏族人也将荆楚建筑的特色巧妙地融入其中。比如,将徽派建筑里设在房屋两侧的马头墙改建在正门之上,像守护宅院的神兽一样,称之为兽头墙。又比如,就地取材,采用黄陂独有的“木兰干砌法”筑造。砖瓦之间,都彰显着余氏族人的智慧。

    青石板铺就的道路延伸着向前,七十多栋明清古建筑遗韵犹存,满满都是旧时光的味道。这个600多岁的古村,见证了大余湾过往的繁华,也将余氏家族的耕读文化发酵得浓厚醇香。

    所谓耕读,其实并不难理解,也就是一边从事农耕一边读书学习。“耕以自给自足,读则入仕荣身”,自古以来,耕读就是农村人的一种生活模式,许行、贾思勰、曾国藩等均是耕读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如果说我国的耕读文化是一本厚重的书,那么大余湾无疑是这本书中最精彩的一个篇章。

    大余湾人勤耕苦读,重礼好学,历史上人才辈出,“代代出才子、世世闻书香”的佳话广为传颂。古代,余氏先祖有过“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的辉煌历史。明清时期,大余湾还走出了100多位秀才进士;近现代,从大余湾走出的专家多达100余位,例如铁路专家余传典、棉花专家余传斌、教育家余家菊等。就连考上大学的人数也比周边村庄要多。他们甚至还成立了余氏家族助学基金会,以帮助村里的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数百年来,余氏族人秉承着“勤俭能创千秋业,耕读尚开富贵花”的祖训,不遗余力地保护和传承着耕读文化,而耕读文化也成了大余湾独特的文化符号。

    这个古朴宁静的村庄,空气里洋溢着慵懒闲适的气息。村民们或是凑在一起打麻将,或是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话家常。一只异瞳猫咪在角落里觅食,乖巧的模样惹人喜欢。阳光从屋檐上洒落下来,我伸出手,阳光从指缝滑落,将我的身影折射到建筑上,也将大余湾的记忆折射到了我的脑海之中。微风拂过发梢,我深吸一口气,嗅到了大余湾浓浓的书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武汉一古村落 徽派建筑彰显余氏智慧 耕读文化传承百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van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