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的贺岁档电影《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老师的同名短篇科幻小说《流浪地球》。
影片上映后,有人说,“中国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还有人评论,“当灾难来临的时候,美国人选择坐飞船离开,而中国人则想要拯救这个地球,他们想创造不可能完成的奇迹。”
我还没有去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据了解,电影中只是选取了小说中的一个部分,所以,我选择先看原著。
《流浪地球》是刘慈欣老师2008年的小说作品。讲述了因为太阳系即将遭遇氦闪危机,人类计划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前往新家园的故事。
全书四个章节,分别是“刹车时代”,“逃逸时代”,“叛乱”,“流浪时代”。开篇的“刹车时代”中,讲到了人类逃亡的五步,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新太阳时代”。
简单来说就是,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让地球飞出太阳系;第三步是加速飞向比邻星(地球逃亡的目的地);第四步是让地球重新自转,减速;第五步是泊入比邻星,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在了解了这本小说的大致故事梗概后,有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里。我们之前看到的外国制作的科幻片中,大多都是坐飞船去外太空,而这部小说里,人类竟然要把整个地球都带走!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在小说开篇的“刹车时代”中就有答案。小说里,其实也有“飞船派”和“地球派”,顾名思义,“飞船派”就是主张坐飞船逃离太阳系的人;“地球派”就是主张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的人。而为什么要带着地球一起逃的问题答案,就是在一场两个派别的争论中被透露出来的。
小说中讲,老师给同学们展示了一个“飞船派”的同学制作的自然课设计作业,那是一个小型的生态循环系统,这个系统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球里,直径大约十厘米,其中三分之二是水,“水中有一只小虾、一小枝珊瑚和一些绿色的藻类植物”。
除此之外,小球中“还有一些看不见的细菌。”这些东西,在这个密封的玻璃球中,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使玻璃球中的生物在只有阳光供应的情况下生生不息。”
然而,十几天之后,这个小玻璃球中的那只小虾死了,里面的水浑浊了,藻类植物也腐烂了,“这个小世界死了”。而原因很简单,就是它太小了,“经不起时间的风浪”,就像“飞船派”想象中的飞船一样。
看国外的科幻电影,都是坐着飞船去外太空。但是,若有一天,人类真的能够坐飞船去外太空寻找新的家园,那么飞船上能装下多少人呢?飞船上的食物、水够多少人消耗多久呢?
即便飞船造的再大,空间也还是有限的。空间有限,承载的资源就是有限的。而人类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有限的资源早晚都会耗尽,到那时应该怎么办呢?
所以,只有“像地球这样规模的生态系统,这样气势磅礴的生态循环,才能使生命万代不息”!
所以,带着地球一起走,才是最好的选择。
且不说,带着地球一起走能否实现,单看这样的一个想法,已经足够震撼人心。
《流浪地球》给了人类一个带着地球远航的梦想,以我们目前的科学技术程度,或许还不能实现这个梦想。但是,人类繁衍生息,人类的智慧一辈传一辈,将如浩瀚的太空,无边无际。
以现有的科学技术,确实无法实现带着地球飞出太阳系,但生生不息的人类,万代,千万代以后,是否能够实现这一梦想,也未可知。
正如那句话所说——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