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技巧帮助你形成读书习惯
不少人苦恼于自己没有形成读书的习惯,究其原因,无外乎三种:
一是内容本身不是特别有趣或是比较深奥,读了几页就读不下去了;
二是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大,容易分散注意力,比如别人谈论有趣的事情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或是手机提示有新消息,不看心痒难熬等;
三是读书虽然重要,但一天不读书似乎对自己也没什么影响,但工作没处理好是会被批评甚至影响加薪升职的。
关于读书的好处,宋代黄庭坚的说法大概是最形象不过的了:“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如此看来,形成读书习惯是势在必行了。《高效能阅读》中提到的三个小方法非常简单易行:
1、从逸闻趣事入手。
如果对原文不感兴趣,可以试着将感兴趣的对象从原文转移到任务、主题等周边事物上,然后再从中一点点发掘兴趣,产生阅读的兴趣。
作者读到苏格拉底一则故事:他的妻子赞西佩是世界三大悍妇之一。有一次,赞佩西喋喋不休大骂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不为所动,妻子就把一盆水浇到了他的头上,苏格拉底平静地说:“雷鸣过后必落雨”。据说苏格拉底曾说过:“禅是幸福的,因为它的妻子不会说话”。作者感觉苏格拉底的哲学或许是受虐哲学,生出了很大的兴趣去研究他的著作。
再比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并不是死板的“经营之神”,而是在伦敦某广场的自动扶梯上,与妻子发生戏剧性重逢的浪漫博士;爱因斯坦给我们的印象是个严谨、严肃、不苟言笑的人,但那张著名的吐舌一笑的照片却让人忍俊不住。
看过这些可爱的场景或背景再去读书,你对书的喜爱程度和持续阅读的兴趣会大大增加的。
2、先倾听声音或看剧。
可能你只是无意中听了一首歌,被深深打动,从而会去买CD循环播放,甚至专程去现场听演唱会。读书也是一样。
记得大学时听了一个长篇评书《百劫红颜》,然后去图书馆、书店找这本书,但怎么也找不到,顺便就借了《傲慢与偏见》、《简爱》、《飘》等书,不喜欢外国小说的我竟把图书馆里的外国小说读了个七七八八。
第一次读《红楼梦》,只读了几页就被开篇一大堆文绉绉的之乎者也搞得晕头转向,在读到冷子兴说四大家族时,被一堆人名和复杂的关系彻底搞懵了,赶紧丢开,再也不想读了。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我,看剧的同时顺便把书翻出来,去读剧中没有演出来的故事。就这样把《红楼梦》反复读了好多遍,还买了许多跟红楼相关的书,比如《红楼梦鉴赏辞典》,刘心武说红楼系列,周汝昌的校订本等等。现在《红楼梦》成了我的最爱,随手翻开任何一页,我都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
对于一些名家名篇或是比较晦涩难懂的书,先看剧或是先听书,了解了主要情节或背景再来阅读,这样更容易读进去。
3、不妨换个地方。
办公环境可能比较嘈杂,在家里读书可能会有很多诱惑你的地方,比如看到水果忍不住吃一个,这边有点乱收拾一下吧。三下两下,不知不觉中时间就过去了,而书还在翻开的那一页上。这时不妨换个地方,比如图书馆,比如幽静的花园一角,比如环境优雅的茶馆或咖啡馆。
图书馆是阅读的好去处,因为几乎人人都手捧书本看得入迷,在这种环境中你也不会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放到书本中去了。
在阳光明媚、气候宜人的季节里,我有时会到小区的小花园长椅上去读书。不仅空气新鲜,满眼绿意,除了偶尔的鸟鸣和蜜蜂的嗡嗡声,几乎不会受到打扰,读书再惬意不过了。
若是附近有环境优雅的茶馆或是咖啡馆,可以带着几本书,点上一壶喜爱的老白茶或是香气扑鼻的咖啡,边读书边度过悠闲时光,也是极美的享受。
二、快速阅读真的有那么难吗?
不少人都惊讶于牛人、大咖一年可以读几十本甚至上百本书,而自己一个月都读不了一本。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高效能阅读》告诉我们:速读的关键在于对关键词做到心中大致有数,快速、多次阅读关键词附近的内容,而并非每本书从头读到尾。
1、目的意识很重要。
苏东坡读《史记》,第一遍先研究军事,第二遍再注意各朝典章,第三遍又专看经济,等等。如此几遍看过、抄过,所有内容便都“烂熟于胸”了。
读每一本书之前,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是想从中获取概念、原理升级原有认知,还是想学习某种技能的实操性方法,或者想享受书中的文字和意境之美?如果你能很清楚地认识到为什么要读这本书,阅读的速率会比之前无意识地阅读要快上很多。
比如我读《高效能阅读》,我希望学习怎样读书能让书本知识真正内化为滋养自己心灵的养分;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我重点是想学习如何写读书笔记,以及如何通过笔记来输出读书感悟;读《高倍速阅读法》,我想学习的是怎样快速阅读同时又能快速吸收书籍精华……
当带着明确的目的去阅读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会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我想学习的内容上,也更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速度自然就加快了。
2、通过目录读书法把握阅读节奏。
目录读书法分为这样几个步骤来进行:
(1) 仔细阅读目录,通过关键词选定要看的章节。
(2) 对选定章节进行“跳读”,感觉是重点的位置贴上便利贴或是折页或是划线等方式作为标记。
(3) 仔细阅读做标记的前后部分,阅读中产生的或疑问或想法或创意直接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怀着问题意识找到线索后,在其带动下进行快速、多次阅读,有时你会发觉每读一遍,对某处的感悟似乎又深了一层。
我在读《好好学习》时,首先确定阅读的目的是想了解如何拥有最棒的学习力。
在阅读目录时,我确定了“如何提升认知深度”、“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以及“如何运用临界知识”这三节是我要重点阅读的部分,其中“临界知识”是这本书的关键词。
带着关键词,我去阅读相关章节,同时发现“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等内容都跟构建学习力息息相关,而第四章关于核心临界知识的应用则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临界知识的威力所在。
除此之外,附录《书中提及的重要书籍》让我如获至宝,这张书单一下子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系统思考的世界,让我继续在书的海洋中肆意徜徉,纵情享受。
3、通过索引阅读精准定位阅读内容。
索引阅读法是通过阅读书中索引,选出重要的词句和有趣的部分进行阅读。它的优点是通过索引精准定位,直达需要的位置,特别适合阅读厚厚的文献。
我在阅读《高效能阅读》时,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将关键词或是重要的句子或是典故直接写在目录里。这样做的好处是翻开目录,我就一眼能看到某些章节中的重点内容,不用翻书能快速找到自己想找的内容,如果想详细了解,通过目录中的页码迅速定位到相关内容,搜索的效率大大提高。
三、促进内化的立体化读书法。
书读得再多,如果只是如沙漏,读过之后什么痕迹也没有留下,那还不如不读书。如何使信息在实际生活中为己所用,让单纯的文字信息瞬间化为附加值丰富的数据,才是成功的不二法则。
书中给出了一个“70:20:10读书投资基准模式”非常有参考价值,即不管是投入金钱,还是时间或精力,70%用于专业领域的阅读(即垂直型阅读),20%用于专业领域周边的阅读,还有10%用于探索未知领域。
1、垂直型阅读形成“思考主场”。
如果你想要在自己的优势技能上出类拔萃,那么在垂直方向上深化特定领域的读书时不可或缺的,这种广泛、深入地领会特定专业的读书称为垂直型阅读。通过阅读积累实践,就会在无意识中不知不觉形成“思考的主场”。
比如对于如何进行阅读,我经历了三个阶段:
(1) 如何阅读?让我产生这个疑问的是在一次聚会中,组织者希望大家分享最近读的一本书。我尴尬地发现:对于刚刚读完的《花房姑娘》,我除了感觉不错之外,竟然说不出其它“不错”的理由。痛定思痛,我开始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样读书就够了》,学习正确的阅读姿势。
(2) 如何快速阅读?我自诩阅读的速度不算慢,但我惊讶地发现:很多大咖、学者每年的阅读量都在几十本,甚至几百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阅读《王者速读法》、《高倍速阅读法》,让我了解了什么是快速阅读。
(3)如何高效阅读?大咖们不仅阅读量惊人,同时也有着高质量的产出,我为什么就做不到呢?于是又去阅读《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高效能阅读》,原来还有那么多的阅读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己的思考框架,为高质量输出积淀厚实的知识基础。
当有了这样的阅读经历后,对于如何进行高效阅读我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主场”,并通过实践不断充实思考框架,阅读和输出的数量、质量都比以前有了快速的提升。
2、立体化阅读助你构建知识体系。
当你在垂直领域有了比较深厚的知识积累,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通过水平型阅读使知识进一步扩展,使主场知识进一步深化,此时你的知识框架才能以比较立体的形式呈现在你的面前。
在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中,有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他发现学到的知识很多,也掌握了很多方法,但总觉得自己始终没有没有抓住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冲突,就好像几股真气在体内互相冲撞、无法融合。而《穷查理宝典》令他茅塞顿开:“如果你只是孤立的记住一些事情,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也就是说看似复杂的知识和真理,可以通过基本的模型和框架来统一安排,由此他开始慢慢形成了对知识管理的独特认知。
(2)他应邀在一个网站开设个人知识管理课程,需要写一个营销文案来推销自己。当时他还没有什么知名度,也从未接触过营销。营销文案的本质是构建信任和认同,他首先找到心理学中相关内容,并以一个有着丰富营销经验的朋友的文案为参照对象,仔细分析其中的心理学原理,应用这些心理学成果写出了营销文案。在同批上线的课程中,他的课程名额不到3天就全部售出,而当时有的老师课程销量还是0。
在这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你形成了自己“思考主场”之后,其它的信息也会随之而来,不断丰富你的思考框架。
如此,阅读决定了思维,而思维又决定了你的行为,阅读也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网友评论
最近我也有这方面的困惑=_=,至今还未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_→
喜欢你清晰的逻辑,细腻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