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是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小说选取小人物许三观作为全文的主人公,以宏大的时代为背景,表现出小人物在命运跌宕起伏中的坚强与勇敢。这本书在出版以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发行。法国《读书》杂志评论称,“这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是外表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韩国《中央日报》也将这本书列入了100本必读书目之中。
《许三观卖血记》:那些挣扎在生死边缘的人们余华出生于1960年,因为父母的缘故,他在中学毕业后,做了一名牙医。五年后他选择弃医从文,开始文学创作。余华在1983年正式开始写作,此后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迄今为止,已经创作了四部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六部,随笔集四部。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极具影响力。余华被称作是“先锋派”小说代表人物,时至今日,他的作品依然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继《活着》之后推出的另一部长篇小说,这两部小说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家编辑评选的“9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十部作品”。和《活着》一样,《许三观卖血记》依旧选取了日常生活中最不起眼的小人物为全文的主人公,但是与《活着》不同的是,许三观的故事,更具有温情。
《许三观卖血记》:那些挣扎在生死边缘的人们01
《许三观卖血记》以主人公许三观卖血这一事件为主线,讲述了许三观在不同时期卖血,从而顺利度过生命中一个又一个艰难时刻的故事。许三观是城里丝厂的一个普通送茧工,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了卖血的流程并且第一次尝试卖血。因为卖血,他得到一笔钱 ,顺利地娶了许玉兰为妻,有了自己的家庭。在结婚后,许玉兰生了三个儿子,他们一家五口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但是,他们的原本平静的生活,却被邻里间的流言蜚语所打破。所有人都在谈论,一乐并不是许三观的亲生儿子,而是何小勇的儿子。经过对妻子许玉兰追根到底的盘问之后,他被迫接受,自己最疼爱的一乐,并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偏偏在这个时候,一乐砸伤了方铁匠儿子的头。一乐并不是自己亲生的,许三观并不想赔偿这笔费用。但最后,他迫于无奈只能去卖血,把卖血的钱给了方铁匠,赔偿医疗费用。这是许三观第二次卖血,为了弥补一乐闯的祸。
许三观对于一乐并不是自己亲生儿子这件事情,一直耿耿于怀。为了报复许玉兰,他纠缠林芬芳,并且为了林芬芳卖血买补品。这是许三观第三次卖血,为了林芬芳。后来,饥荒爆发,许三观为了帮助家人挨过饥荒,第四次去医院买血。许三观第五次和第六次卖血,发生在一乐和二乐去农村当知青这一时期。他卖血请一乐和二乐生产队的领导喝酒,以让一乐二乐早日回到城里。许三观第七次卖血,是因为儿子一乐得了肝病,医药费需要一大笔钱。许三观说,“我快活到50岁了,做人是什么滋味我也全知道了,我儿子才只有21岁……”这个时候的他,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年轻力壮了,他也知道根龙是因为卖血而死,但是为了救一乐,他还是坚持去卖血。许三观最后一次卖血,是他在几次卖血中唯一一次没有把血卖出去。年轻的血头嘲讽他说,他的血只有油漆工才会要。一向坚强的许三观,竟然在听到这句话后瞬间崩溃。
《许三观卖血记》:那些挣扎在生死边缘的人们02
许三观代表了那个时代,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普通民众。他们善良朴实,在跌宕起伏的命运里,苦苦挣扎,但是从未放弃过对生命的追逐。他知道一乐并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他也曾经想要把一乐送回到何小勇家中,但是何小勇并不认一乐。所以最后,他还是把一乐当成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了一乐去卖血。他和何小勇之间有过节,但是当何小勇命悬一线之时,他却选择了原谅,让一乐去帮何小勇。他知道妻子许玉兰曾经对自己不忠,但是当许玉兰被所有人批斗时,他却从未想过离开。米饭下面藏着的肉,是他未曾说出口的爱。在那个时代里,许三观是一个很典型的一家之主的形象。在外面工作勤勤恳恳,在家里他是一个负责任的好丈夫,好父亲。他靠着卖血,让一家人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每次卖完血之后对跑堂喊的那句,“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给我温一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为之感动。
许玉兰,是一个很典型的农村妇女的形象。她勤俭持家,将家里的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她将许三观每一次从工厂里带回来的精纺手套用心储存,然后改成衣服。几个孩子也在她的照料之下,长大成人。但是有时候,她又会有那么一些撒泼,蛮不讲理。她到何小勇家里撒泼,让他们认一乐。她坐在自家的门口,对着邻里们哭诉生活的艰辛。她可能并不完美,但正是因为这样才让我们觉得她如此真实而可爱。
《许三观卖血记》:那些挣扎在生死边缘的人们一乐是三个孩子当中最特别的一个,虽然他比二乐和三乐更受到父亲的喜爱,可是他心里也清楚地明白,自己并不是父亲亲生的儿子。在一开始,一乐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许三观不愿意要他,何小勇也不愿意认他,这时候的一乐内心是极度矛盾的。他并没有错,可是两个家庭都不愿意接受他,在饥荒时,许三观卖了血,带一家人出去吃面条。可是因为一乐不是许三观的亲生儿子,他不愿意带着一乐和家人一起出去吃面条,而让一乐留在家里自己买吃的。一乐感到很委屈,他知道自己不被接受,尽管他并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可还是选择了离开。当许三观再一次找到他时,他的内心一定是无比温暖的,他终于感到自己再一次被接受。一乐的心理变化,也让我们看到他的成长。
作者余华在小说的序中谈到,在这部小说当中,他希望能够让角色自己开口说话。余华笔下的这些角色,各有特点,但无论是哪一个,都是那样的栩栩如生。从他们的身上,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里普通民众的生活。在小说中,我们也看到很多对历史的描写。人民公社,批斗,饥荒……这些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很陌生的历史背景,被反映在像许三观这样的小人物的生活当中时,它们不再是历史书上的名词,而成为了真实的生活。也正是在这样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感受到了每一个大时代之下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许三观卖血记》:那些挣扎在生死边缘的人们03
2018年,电影《我不是药神》大火,取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不俗成绩。在这部电影中有这样的一个场景,让很多人为之感动。当警察要抓走程勇的时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苦苦哀求警察,“我求求你,别再追查印度药了,行吗?我病了三年,四万块钱的正版药,我吃了三年,房子吃没了,家人也被我吃垮了。你们把他抓了,我们就没法活了!谁家能不遇上个病?你就能保证你一辈子不生病吗?我还想活着,我不想死。”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那些挣扎在生死边缘的人们,他们为了能够活下去付出的艰辛以及他们在命运面前的苦苦抗争。
对于活着的追逐,是生物的本能。我们虽然表面上说着“人间不值得”, 但是这世间真的有太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留恋。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像许三观这样平凡的小人物。在茫茫人海当中,他们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平凡人。做着平凡的工作,过着普通的生活,但是在面临命运波澜起伏之时,他们却表现得坚强勇敢,坦然地与命运斗争。
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在面临困境的时候,想到的可能并不是怎样去解决问题,而是一味的抱怨。我们将别人的成功归咎于运气,所以把自己的一事无成理解为运气差,殊不知,这只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罢了。是的,许三观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但是他在面临困境时却从来没有选择过放弃。他每一次去卖血,又何尝不是他与命运的抗争呢?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像许三观那样,在困境之时用自己的方式和命运抗争,而不是一味做一个任由命运摆布的玩偶。或许最后的结局可能不尽人意,但至少我们曾经努力抗争过。
《许三观卖血记》:那些挣扎在生死边缘的人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