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小象要趁早
最近,陆金所宣布退出P2P领域这件事儿,闹的沸沸扬扬,似乎从它的宣布退出,看到了P2P领域的悲凉趋势,毕竟以它的待收来衡量的话,陆金所项下的陆金服,确实可以被看成这个领域的老大,它的退出,对于整个领域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但是,对于陆金服的退出,我个人还是有些不同看法的,因为最后决定是否会退出P2P领域的本质,并不是某个平台的背景以及实力,最后可能恰恰是它的资产类型。
从公开媒体可以获知,陆金所在退出P2P领域后,所要转型的机构类型是消费金融公司,那么很明显,陆金服之前所从事的业务类型,也是属于消费金融领域了,这是这个领域,占比最大的资产类型,但也是把整个领域推入近乎沦陷边缘的资产类型。
其实,无论是陆金服,还是那些已经上市的所谓的头部也罢,它们所从事的资产类型都是这种,消费金融业务,但是这种消费金融业务,跟很多以消费为主营业务的互联网公司所在从事的消费贷业务是有本质区别的。
这些所谓的消费金融贷款,一般会宣称面对工薪阶层,借款用途,也一般是看起来很合理的装修,或者其它大额消费品,但仔细想一想,什么样的人会以实际综合利率基本都要超过36%的利率,来进行装修或者购买一些所谓的大额消费品那?现在的银行信用体系已经很发达了,如果真的是一个有稳定收入的人,并且有合理的借款需求,那么他/她完全可以从银行获得一笔借款利率很低的贷款,所以事实是,最后从这些消费金融公司借款的人的借款用途,一定不是简单的消费,最开始可能是用来归还银行的欠款,借到后期,可能就同时从多家P2P平台,来进行左手倒右手的腾挪,而且随着,能够稳定放款的P2P平台越来越少,这些人,能够借出来的钱,可能也会越来越少,最后就会造成,相对热度较低的平台,或者债转慢的平台,先被这些借款人抛弃,选择先不还它们的钱,而是去还那些还能再借到钱的平台的钱,但是这些人的借款用途,是无法进行确定的,他们的收入来源也是越来越不固定的,尤其是那些稳定从各种平台借钱的人,它们的原始收入来源,可能都已经无法覆盖他的所有还款金额了,再加上整个P2P领域,本身的道德性风险,不断的在引爆,所以这些人的还款意愿也在不断的降低。
我们都知道,当一笔钱借出去之前,最先要衡量的是,这个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在整个领域处于稳定有序运行的时候,这些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还是可以进行保证的,同时也不能否认,很多大型的P2P平台,具有相对完善的反欺诈系统,以及较为先进的对于借款人的评分系统,但是这些系统稳定运营的前提是不能遇到黑天鹅事件,或者是灰犀牛事件,而事实是,从去年7月份开始的P2P领域,已经不是黑天鹅事件或者是灰犀牛事件这么简单了,甚至可以理解成是一种系统性的瘫痪状态,所以最后每个平台,所能拼的已经不是什么风控能力了,而是如何能够保持住投资人的热度以及债转的速度,然后不停的给那些已经无法再进行衡量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借款人,继续进行着放款。
但这里不要忘了,一般这种借款的期限是36个月左右,但是退出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进入的资金却越来越少,等待排队的出借人则越来越多,在很久以前,我曾经分析过,陆金服的债转结构,其实已经设计的很标准了,毕竟后面有平安集团在撑腰,但是当整个领域的运行越发不理想的状态下,可能陆金服的债转速度也会慢慢下降,甚至有所停滞,所以想要稳定有序的维持住,借款端36个月,出借端的随时挤兑,已经成了整个P2P领域大部分平台的最大难题,这可能也是陆金服选择退出的一个隐晦但又比较核心的原因吧。
毕竟从现阶段来看,最难进行规划和预测的就是当借款期限和出借期限严重不匹配的时候,出借人的容忍度,小平台可能还好平衡些,无论是从沟通还是放款节奏上,但是那些大平台,最后很可能会进入到一种死局的状态,造成一种瘫痪状态,虽然没有道德性风险,但却是一段漫长而又难捱的等待时间了。
解读监管政策,普及金融知识,做合格的价值投资者。
| 声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本文为小象原创,如若转载,请联系小象互金研究室获取授权,谢谢配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