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的两点现实思考

作者: 芷11 | 来源:发表于2021-07-12 19:52 被阅读0次

文:佳淇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道德经》第16章

(译):尽力使(自己)心灵达到虚寂的境界,牢牢固守宁静达到纯一状态。万物都都在蓬勃生长,我由此看到了规律所在。

万物纷繁茂盛,最终各自回到本来的状态。归根返本叫做“静”,也就是复归自己的本性。

自然界蓬勃生长万物,无一不是从“无”到“有”,又从“有”返“无”,经历着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

经常听到一个词:落叶归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一个人离开熟悉的家乡和难舍的亲人,独自去外乡闯荡天下建功立业,等到白发皤然,不管是一事无成还是名满天下,总是希望能重归故土。

就如出塞征战的将军盼望能生入玉门关,身在异国游子希望能埋骨桑梓地,这也是《回乡偶书》深刻进每个人心里,引发广泛的共鸣真实原因。

细想想,岂止是人老“重归故土”,岂止树木“叶落归根”?

世上纷纷纭纭的万类万物无不“各归其根”:起初从哪里来最后又回到哪里去。

平静的碧波不兴,投进一块石子后便荡起涟漪,涟漪一圈圈慢慢扩大,又慢慢消失重归于平静。

深山的松树与幽篁一片寂静,一阵疾风激起松涛掀动竹林,疾风过后又仍是“山静如太古”。

思虑,缘于何?

皆因“根”就是“静”,是纷纭万物共有的根源与本性。返本归根就是复归于“静”,回归到本我本性。

01

静以养智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道德经》第26章

静是动的主宰,重是轻的根基

清静无为人才能当帅,轻躁莽撞的人只能当兵。

“主静”思想延续几千年,古时为“以静制动”之权术,然当下,百姓发现其另一妙用:静以养智。

所谓“以静养智”,通过恬静的心境来增进自己的智慧,而后反再促进心境的恬静。智慧与恬静交相涵养促进,和顺之气便从本性中流露出来。

平静是天地“水平仪”,恬静则是个人最高精神境界。

观智者,像风平浪静的大海,沉静而又渊博,从不急于表现自己,让才智锋芒毕露。

皆因:

心神宁静便能空明,空明便能充实,充实便能和谐完满。恬静后思虑便能勾深致远,恬静后行动便无往而不宜。

只有心灵恬静才能行无为之事,正是老子所言“无为而无不为”之精髓。

清静无为是万物的本性,纵观历史,但凡明了这个道理来做君主的,都冠以了“英明之主”,为人臣子也会尽贤能之事,甚至深明此理后退隐山林优游江海,也能赢得隐士的敬重,深明此理后投身政治报效国家,一定会成就大业深得民心。

清静无为的人求学则与日俱进,从政会大功告成,指挥千军万马则无往而不胜。

前几日与友交流,他说,为将军者需果敢无畏,清静无为者书生也。我说,此言差矣!

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几乎是智慧的象征,兼备宰相之器与将略之才,关羽、张飞这些赳赳武夫,在他鹅毛扇的挥动下东征西讨,决胜于千里之外。

读一读《隆中对》就不难发现,诸葛亮对当时全国局势的认识多么深刻,对未来历史走向的预见多么准确深远,几句话就勾画出了三国鼎立的蓝图,尤其令人叹服的是后来三国局面的形成似乎是出自他的设计。他的智慧为什么这样超群,眼界为什么这样高远呢?

从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中,我们得到印证。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认为,大丈夫立身处世,应以静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以朴素来培养自己的道德操守,生活简朴而又恬淡寡欲,才能显示自己的志趣;心境安定而又精神专一,才能见识深远。

要想学习有成,心境就必须保持绝对的宁静;要想增长才干,就必须刻苦学习。不学习怎么能增长才干,不恬静又怎么能进行学习呢?

正所谓:轻浮懈怠不能思虑深远,心境躁动便不能陶冶性情。

这封信中,我们看到“静”与“学”、“学”与“才”关系:不“静”无法“学”,无法“学”就难广“才”。

“静”是“学”必要条件,“学”又是“才”必要条件。

不论如何论证,最终要回归根本上,“静”也。

不能“静”,则“学”与“才”都无从谈起。

“进想龙腾虎视,包括四海;

退想跨陵边疆,割据一方,震荡宇内”

《三国志》这短短几句,让我们得以窥见诸葛亮的深谋远虑,雄才大略。

社会动荡混乱之际,隐居隆中,躬耕陇亩,静观天下之变,思考国家的未来,他的沉静天性使他能高瞻远瞩,从已成之局预料将成之势。

难怪出山前他被称为“卧龙”。得益于他冷静的观察,沉潜的思考,正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诸葛亮一生恰好是“戒躁守静”的成功实践,而“宁静致远”又正是我们所说的“静以养智”的延申。

由此可见,两军对阵不单考量主帅的胆识,更重要的是能否迅速静心,准确分析判断后做出决策。否则就会一败涂地,让更多士兵送命,也陷入绝境。

虚静才能包含万物,灌水进去不见满,取水出来不见干。于静中获得真理,一如宋代理学家程颢《偶成》所言:“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清澈湖水只有平静时,才能映出周围群山的倒影。如果水波汹涌动荡奔腾,那就除了听到自己的响声外,绝不会映出天上的星月与地上的山峰。

静养心智,洞明世事,正在于此。

如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平静的“水”可朗鉴万物,作为木匠的“定准”的水平仪,所谓:心平似镜,能鉴天地之精微,明察万物之奥妙。

由此,约可寻到了古人“静以养智”之本源。 

02
一静一动,生命能量守衡

明悉了静的妙处,又一个问题来了。

我们可以只“静”不动吗?显然不能!

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没有完全的静,只有永远的动。

生命能量的属性,恰是喜动不喜静,动就是扩散,扩散就是减少。因此只有静,真正的静,才能做到。

这样,我们又回归到起点: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这里,不用翻译,翻译就是加工,加工出来,清汤寡水,索然无味。唯有原汁原味,反复咀嚼,回味无穷。

如何才能减少,生命能量耗散的速度呢?

需把持“度”,静动之间,亦是修行人观心住心。

在“静”上的修为越深,境界自然越高,静到一定程度,动就会自动出现,乃静极复动。

以禅修来讲。很多人打坐到一定程度,身上会肌肉跳动,这是自己出现的,非意识在控制。初入者跳动明显,似手舞足蹈,不知底细自会慌乱。

这时只需反复击入心底:空,定!理解了,心放空了,在所缘镜上了,自不必刻意控制,它会自然停止,人亦会非常的舒适。

我喜欢行禅,行走中保持觉知,本身就是动与静的艺术。不要用意识去抑制它,而要随着它走。这是身体自然出现的状态。

素来向我问如何修“静”?我都会让其从最简单的闭目静坐开始。这有两大好处:

心理上,是自我观察和感受。不要思考,不要思维,仅是观察和感受。

生理上,是自我检测和修复。会检测到不适,会排出,就尽量让自己身心放松。

身体好的人,越静坐越舒服。身体差的人,越静坐越容易出现不适,身体自我检查出的问题很多。心浮气躁的人,更需要努力让自己适应。

静坐中,“心”是会自己跑开的,所以先盯住它,守住,再去慢慢定在所缘境上,当然这需要时间,不容易。

观察和感受,只是方法,真正的目的,是发现你身体内那个从天地间带出来的本我真我。当你确认找到时,可以体会到发自肺腑的深刻喜悦。

知静才能善动,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保持心的虚静恬淡,才能真的于一动一静间感悟生命能量的守衡,做到静以养智,并自我修复,提升自我生命活力。

【思考】: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你对“动与静”的认识与效用。

老子缘何说“清静”是天下之正道。除文中的例子,你还能举出1~2个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致虚极,守静笃”的两点现实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vjdp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