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三十度上下波动五度所覆盖的范围

作者: Andylee | 来源:发表于2018-08-23 16:32 被阅读3次

    阅读历史始终无法脱离地理的限制。正如历史叙述构成四要素的时、地、人和事中,只有地是固定的,时、人和事都是随机发生。但是当我们重新审视有关“地”的一切时,或许会发现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每一次都是全新的。

    讲述历史离不开地理,正如在有些地理可能自人类诞生以来一直都是极其寂寂之地,但是有些地理从来都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但是我们所知道的地理,大多依赖有限的地理知识和地图。而且许多地方只有亲身莅临之后,才会知道历史中所叙述的故事绝不是一时妄言。我们现在也很难想象在面对某些地理时,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花费了足够的耐心才得以突破的。我们大多能确定的就是某些地理有着人的遗迹。这一点有点像海明威在《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那篇小说卷首写下的那个隐喻故事。

    在詹姆斯·费尔格里夫的著述《地理与世界霸权》中就为这样的隐喻故事做了必要的注释。我初初以为詹姆斯·费尔格里夫的这本书是讲述地理与政治的问题,非常不幸的是,我肤浅了。

    在这本书的序言部分,是以物理学的概念来阐述地理,如果对于“能量”、“动量”、“支配”这样的物理概念理解不到位的话,《地理与世界霸权》相当的不引人。但是以这样的基础概念来观察地理,就仿佛是以“上帝”的视角来俯视这宇宙中的微尘。借助用类似“能量"这样的概念来诠释地理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已经抛开了平视的角度,而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俯视的角度。

    之所以借用”能量”这样的概念来作为认知地理的方式,其根本还是在于探寻“根本性问题”。而是将问题集中在地理这个概念上。于是,詹姆斯·费尔格里夫这样写道:“现在我们对历史有了第四种构想:当我们从广义上谈论世界历史时总是会想到,就物质方面来说,它所指的是人类能够逐渐使用越来越多能量的一个循序渐进的故事。”这句话用更为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就是:我们有种种理由相信,总体来说,生活在20世纪的人与生活在5000年前的人比起来,是要幸福得多了。那么这两个相同的说法,后一句是表面,前一句是解释。如果还有人要问为何要采用如此拗口的方式来阐述同一个内容,我只能说,不要忘记了刨根问底的苏格拉底问答法。

    如果历经千百年以来,少有人愿意如此追问“根本性的问题”,那么我们也有种种理由相信,生活在20世纪的人感受到的幸福感要大大的折扣了。

    在有关中国历史地理的著述中,往往要从“茫茫禹迹,划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这样的源头开始,但是在随后的历史地理的叙述中,我们能看到的依然还是平面的地理,而不是立体的,或者说是历史与地理紧密结合的地理。这样的地理叙述,与詹姆斯·费尔格里夫在《地理与世界霸权》中的地理分析相比,逊色许多。在中文历史地理的叙述中,至少我还没有看到有关使用“能量”、“动量”之类的分析方法。这或许还需要长久的等待吧!

    在回到詹姆斯·费尔格里夫所构建的地理分析中,在有关“能量”这一概念,我们还必须的明白地球上最简单、直接的能量来自何处。“显而易见,人类支配的能量直接来自太阳,而稍微想一想便会明白,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大部分能亮,最初也来自太阳。”在这样朴素的事实面前,我想我们的要收敛一下自己的狂妄。我们忘记了人作为万千生物中一种,与地球上其他生物还是有着最基本的共同之处。

    物理学是近几百年才建立起来的学科,也只是通过詹姆斯·费尔格里夫的这本书的提醒,我才意识到原来基本学科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在一些“根本性问题”上,这些学科给予了我们朴素的解释。而且就目前人类的认识水平来讲,是较为合理解释。

    我之所以推崇这本《地理与世界霸权》的原因不在于这本书所阐述的观点,而是这本书在阐述观点时借用的概念工具。也正是这种视角与方法,让我们明白认识地理其实还有不同的方法,如果将地理与历史相结合时,可以不再纠结是攻城,还是野战,不再在山川、河流、山峰、道路上做反复的探寻,而是采用更为全局性的视角去观察在历史中的地理,以及历史与地理之间的互动关系。当然,这种关系迄今依然存在。

    将物理学概念引入到地理与历史中,可以说摒弃了历史特有的随机概念,而是将历史放置在环境中去进行观察。这种观察心得在《地理与世界霸权》后续展开的内容中,历史的进程分析出现了另外一种姿态。我们仿佛可以看见在业已成型的历史中,还有一种排除了人之外的控制力量。人不过是历史进程中采用了一种最节省能量的选择而已,而且基本上是不约而同的。

    在“获取最大能量”与“使用最少能量”的互动关系中,历史在这两种界限之间不停的摆荡。而这种状态,如果在物理学家眼里,不过是一种物理现象而已。用一组文字或是公式就能简洁的表示出来。不过这种物理状态应用在历史和地理当中时,就是人类的全部成功或是失败。如果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我们的历史时,多少会有点丧气!千百年来,争来争去,原来不过是在蜗牛角上盘旋而已。

    气绥归气绥,到底用一种全新的角度来观察,的确新奇了许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花貓一枚:第1章 緒論
        第2章 沙漠:歷史的開端——埃及
        第3章 沼澤和草原:巴比倫尼亞與亞述
        第4章 通道:巴勒斯坦與腓尼基
        第5章 海洋
        Ⅰ.希臘
        Ⅱ.迦太基
        第6章 海洋和陸地的差異:高地和低地——羅馬
        第7章 平原:入侵部落
        第8章 綠洲:伊斯蘭教
        第9章 大洋:地理大發現——伊比利亞半島
        第10章 大洋:大洋強國——荷蘭與法國
        第11章 大洋:大洋帝國——英國
        第12章 森林
        Ⅰ.俄羅斯
        Ⅱ.德意志
        第13章 江河之鄉:中國和中國人
        第14章 溫暖的土地:印度
        第15章 非洲草原:勢力范圍
        第16章 新大陸:哥倫布以前的歷史——西屬美洲
        第17章 煤:美國
        第18章 更大的陸地分布:世界的現狀
        第19章 未來的可能性
        Andylee:这本书其实还可以沿着“熵”的概念阐述一下的。

      本文标题:北纬三十度上下波动五度所覆盖的范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dm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