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曾经非常迷恋时间管理这门学问。
那是在大学,我不爱学习,只知道上网。
百无聊赖后,我想折腾出点什么来,像每个年级都有的“风云人物”一样,我幻想也能变得闪闪发光。
但我依然不知道学什么,直到接触了时间管理这个概念。
很新鲜,很独特,XX管理,感觉学会了,就能变大神。
翻遍了知乎,相关书籍,尝试了很多提高效率,教你专心的技巧,比如三只青蛙、GTD、柳比歇夫、番茄工作法等等。
后来,我变得很厉害吗?
并没有。
时间管理理论的基础是,人的一天有24个小时,如果你高效利用这24个小时,你就能达到目标,变得牛逼。
时间管理大师们各出奇招,开发各种方法提高效率,却对另一个问题避而不谈——我为什么要高效利用这24小时呢?我有什么一定要做成的事儿吗?
当时的我,并没有。
大家都说考上大学就解放了,所以考上大学就是目标,可是考上之后呢,没人告诉我该干什么,我也突然不知道该干什么,只会吃喝玩乐。
到最后,时间管理工具掌握了不少,却并没有改变人生。
一辆车要能跨越千山万水,穿越迷宫,到达目的地,靠得是引擎,而不是花里胡哨的配置。
这些花里胡哨的工具,只是一个辅助的作用,我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动力,我只不过不敢承认自己的迷茫,无能和焦虑。
想明白这一点后,我再也不去关注时间管理这个概念了。
02
2016年我跳槽到一家大公司,刚进去人生地不熟,业务也不懂,每天累得像狗一样。
那时候刚好有一部电视剧在热播,是由小说改编的,我是小说忠实粉丝,所以特别想追这部电视剧,但是每天太忙了,怎么办?
挤时间看。
白天的时候,遇到事儿不敢拖延,分分钟执行下去,事情能推进的都积极推进,根本不需要什么番茄工作法。等7点下班,回家了赶紧吃饭洗澡,然后研究EXCEL和工作中没解决的事情,到差不多11点,看一集电视剧,然后心满意足的睡觉。
就这样折腾了好几个月,新公司逐渐适应了,不但季度绩效拿到最佳,电视剧也一集没落下。
这事儿我特别感慨,跟老公说,你看,不管工作多忙,想看的电视剧还是一集都没落下。
人只要动力到位,什么事儿都干得成。
想起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故事。
法国媒体大亨巴拉昂于1998年逝世。
他在遗言中把100万法郎作为奖金,用于解开贫困的秘密,只要答对这道题目,可以获得100万大奖。
题目是,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
在45861封来信中,只有一位名叫蒂勒的小姑娘猜中谜底。
那个小姑娘说:穷人最缺的是野心!
成为富人的方法千千万,但是很多人根本执行不下去,因为他们总是给自己这样,那样的借口,写作太累,读书太苦,摆摊没面子... ...
其实归根到底都是,没那么强烈的渴望金钱,嘴上不过说说而已,附和一下群体声音而已。
所有的动力都来自内心的沸腾。
如果你做不到一件事,无论是搞好关系,还是寻找爱人,还是减肥,都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想做。
03
正如李笑来所说:时间是没法儿管理的,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
我们研究时间管理,无非是想问,怎样高效达成人生目标。
我认为,达成任何目标其实很简单,无非是道和术的两个层面。
道,就是我们的初心,你究竟有什么想法,欲望,欲望从根本上造就我们的未来。
有一本畅销书叫《秘密》,内容特别扯淡。
说的是,你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这很扯淡吧,但是应用到生活中,道理却是可以理解的,比图一个人想要变漂亮,就会不知不觉关注到可以变美的小技巧,最后几年过去,的确变漂亮了。
这就是,你的脑袋里关注什么,最后就会得到什么。
术,就是最基础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具体到每一天如何利用,具体到这件事情怎么做,各种各样提高时间管理的技巧,等等。
还是上面那个例子,想变美,靠着天天对镜子自我洗脑可不行,还是要落到实处,比如服装搭配技巧等等,你必须实实在在去学习,才有收获,而这个过程,只要内在动机足够,其实过程并不困难。
光知道要坚持和努力是没有用的,如果没有决心和行动力,最后又会回到原点。
04
说了那么多,如果你还是不明白,我想,记住这两个问题就够了。
第一,我是发自内心想去做这件事吗?
第二,我愿意付出多少代价去达成目标?
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