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去外婆家了,她自己一大早搭车去的。”近期,我每天打电话回家,与老妈、老爸和姐姐,轮流挨个通话。听到这个消息,我既感到意外又觉得在情理之中。
自今年年初,老妈因腰椎盘突出,严重压迫运动神经后,她时常走路很吃力,有时走着走着双腿就无力了。然后,看病、打针、吃药,成了老妈生活的主旋律,她也总是因此埋怨自己没用,连外公卧病在床,也没有办法去照顾。
这次,外公刚过世不久,老妈急着去看外婆,姐姐说老妈多少带着些遗憾和愧疚,想趁外婆还在,多去看看外婆。
“外婆还认得你吗?之前她都没认出我”“当然认得了,外婆快90岁了,精神状态还算可以,就是跟我一样腿不太好使”电话那头,老妈没有唉声叹气,从她的语气中,我听出了她对外婆的关心。
老妈的话,让我想起今年国庆节,我曾跟她说:“好好在家养病,少到外面去折腾,这样你才有余力照顾外公”。
现在回想起这句话,真的挺戳心。可能不止这一句,或许以前我还说过更多让她扎心的话,只是她不计较我也说过就过了。
事实上,随着父母年纪渐长,我明显感觉到,他们变得脆弱而敏感。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有时父母会抵触我的说法和想法,到底我该如何跟他们表达,才能让他们感到舒服和安心?
就拿给老妈治病来说,当我知道他们被医托拖到小诊所时,我带他们去正规医院拍片会诊,他们觉得小诊所也能看好病、口碑还很好;当我苦口婆心叫老妈多休息、少出去走动、少提重物时,她先满口答应,有时避而不谈,然后还是在家待不住;当我建议老爸带老妈去市里做磁共振,他们觉得县城也可以做,不管我怎么帮他们分析其中的利弊……
问题出在哪里?说实话,我是个耐心有限的人,有时我把姿态放到最低,跟父母好说歹说,但还是会有忍不住的时候,顺着把干着急表现在语言中。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我试着从《非暴力沟通》中找出口: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父母;关切地倾听父母,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具体怎么践行?待我列好行动清单,实践后再做经验分享。
改变说话方式,对父母多点耐心和关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