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接近子时,收到《惠安乡讯》编辑发来的样刊,原来是我上个月放假前投稿的一篇学生习作被录用了。习作的基本框架是学生自己的,我只是帮忙修改润色一些细微的地方。
张潇洹同学的这篇习作《苏轼:冲破逆流的孤勇者》是平时的随笔练习。当时教完了苏轼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因为两篇的创作背景相同——都是他被贬黄州处于人生低谷时期,我就想着引导学生对苏轼有个更全面的了解,这样不仅对以后再学苏轼作品有帮助,而且可以学习苏轼的处世智慧,这是于考试之外的更深远的收获。于是,布置学生周末观看央视纪录频道《苏东坡传》1-6集,这也算是“跨媒介阅读”吧,然后以“我眼中的苏东坡”为题,写一篇随笔。
两个班收回来的作业有相当一部分是复述苏轼的人生经历,这自然是不符合“文学小评论”的要求,但是孩子们愿意去了解苏轼,愿意动笔,我都觉得是好事,至于存在的问题评讲时指出就可以。

潇洹同学的这一篇当时就是我评改时拍下来作为范文的,后来校刊《光风》需要学生习作,我就把相册里的这一篇修改润色打成电子文档发给《光风》编辑,也发一份给《惠安乡讯》,没想被录用了,这对学生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吧!
都说考场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考生必须完成题目提出的所有要求,同时还要展示自己的文学功底,这往往是挺难的,很多习作成了“千人一面”的规范文。而平常的练笔就不一样的,孩子们大可以尽情地“跳舞”,不用“戴着镣铐”。
当然,这样的“跳舞”是要有基本功的,这样的学生是可遇不可求的,能遇到这样的学生是老师的幸事。记得高一开学第一节语文课,提前进教室的我看到有一位男生书桌上摊开一本《红楼梦》,显然是阅读进行中,我当时非常惊喜,表扬了他,而且说“你这么喜欢阅读,我要送你一枚书签”,可是等到我买来了书签,却忘了那个孩子在哪个班长什么样,后来在两个班问了,才知道那个自觉在看《红楼梦》的男孩,他叫张潇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