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父母,我曾一度认为家长比孩子有更高瞻远瞩的目光,很多事情可以以父母之名,要求孩子去怎么做。随着为人母日子渐渐累积,我渐渐顿悟,我与孩子,并不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也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关系,而是一种“共赢”关系。
在读了《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一书后,这种感触尤为强烈。
这本书是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他们分别是:塞西·高夫、戴维·托马斯、梅丽莎·切瓦特桑。每一篇文章,都让你感觉有一位温和的心理学家在与你娓娓道来,犹如邻家来串门的友人,与你唠起身边的家长里短。
书中认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很多父母倾尽全力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错误,害怕他们走得偏,走得错,甚至总是想把错误消灭在萌芽内。
自打有了女儿,家中育儿书籍也渐渐多起来,关于教育孩子的书籍也陆续收纳手中,但是,很多书籍往往是路边套路,隔靴搔痒,翻看一下就在书架上蒙了尘,但这本书却让我们一家三口争相阅读,10岁的女儿也看得津津有味。
一本书,往往是因为心有触动才愿意读下去,往往是因为有共鸣才愿意反复读。掩书思忖,很多记忆都如潮水般涌来,直至涌湿自己的双眼。
对不起孩子,我不该把我的意志强加给你
曾有文章形容陪孩子长大要像“陪一只蜗牛去散步”那样,有耐心,而不是急于求成。书中第4章,塞西提到“有耐心的人生往往更幸福”,提到很多父母嫌弃孩子慢的例子,一下子映射了我的回忆。
女儿JOY在幼儿园时,曾有一次家长进园观摩活动,孩子们表演算术的游戏,手里有一个摆棋子的算术工具,老师出题后,孩子们迅速在棋盘上摆出,谁做完了谁就拍手告诉老师。
每一次,我都揪着心看着她,别的小朋友哗啦摆完接着拍手,而JOY在那里不急不躁地摆,往往是后几名才完成。我在旁边心急如焚,恨不能到跟前提醒她“快点快点”,为什么她不是那个最快的?莫非是她的智商不如别人?
活动结束后,我强忍怒火,甚至都不想牵着她的手。我强颜欢笑地告诉女儿,去那边和小朋友玩滑梯去吧。女儿便欢快地与小朋友们去玩了。
我非常急切地找到老师,说JOY为什么反映这么慢?她平常就这样吗?这是哪里出了问题了吗?
老师笑着说:你先不要着急,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你一定是觉得做得最快的那个孩子是最好的对不对?这只是其中一个衡量标准。你为什么不看看孩子手里的棋盘?有的孩子图快,棋子摆错了,有的孩子棋子摆得七上八下的。你关注JOY的棋盘了吗?她每一次都摆得全对,并且很整齐,每一个棋子的方向都是一致的。你只看到了别的孩子最快,你没看到JOY的棋盘最好……
我永远记得老师当时微笑的眼睛,她的笑容渐渐模糊,在那一刻,我觉得我错怪了孩子。
那天放学回家,我牵着女儿的手回家,女儿问:妈妈,我今天表现好吗?
我郑重地蹲下来看着她的眼睛说:宝贝非常棒!每一次都摆得那么漂亮!妈妈在旁边看到都好骄傲呢!
受到表扬的女儿欢快地蹦蹦跳跳地继续前进,而我原计划是想咆哮般地质问她“为何你这么慢这么慢这么慢?!”
谢谢JOY的老师,谢谢我还未发出的脾气。如果我如河东狮吼般地质问了女儿,将会对她产生怎样的伤害呢?
为何,我们不能耐心一些?为何我们不能以“陪着一只蜗牛散步”的心态来对待孩子呢?慢慢陪孩子长大,静等花开不是一个很好的过程吗?孩子的成长像世间万物一样,需要吸收营养,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和周期,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为了让孩子成为自己期许的样子,甚至替孩子做很多不符合孩子意志的决定。
谢谢你孩子,让我有了新的成长
戴维在第7章中说到“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在我们的周围,有多少打拼的父母,心中是在想着给孩子努力提供一个更好的未来。但时代的发展,对家长已经有了更高的要求,再也不是简单的“吃饱穿暖”,而精神层面的陪伴与成长。
还记得那个广告吗?爸爸陪伴孩子太少,说要多挣钱把你送到最好的学校,孩子说,以后我也多挣钱把你送到最好的养老院。这不是一个笑话,而是一个事实,很多父母为了挣钱长期驻外,定期把学费寄回家,以为这就是尽到了父母的义务。孰不知,错过的是用金钱无法买回的陪伴。
平常我工作较忙,往往对孩子的学习关心较少,往往能够反思到不足,却也难以改进。有一次,女儿回来告诉我,老师在课堂上问,谁的家长有写作特长?女儿立刻把手举得老高说“我妈妈会写!”于是,老师把一篇六一朗诵稿的写作任务交给了她。她因为领到一个特殊的任务而兴奋,而我一听就炸了毛了,当时正值单位迎接检查之际,工作忙得不可开交,我哪里空写这些东西?
我埋怨女儿:妈妈哪里会写这个?
女儿说:你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啊!
我说那是新闻稿件啊,与你说的这个不一样啊!
女儿慌了神,说那怎么办?
看着她委屈的小眼神,我又不忍了。我说好吧,妈妈来写。
查资料,酝酿感情,我用了大半个夜,把朗诵稿写了出来。
六一那天,女儿班的同学表演了朗诵节目,文稿就是用的我写的那一篇,老师还让女儿还站在前面领头朗诵,她回来骄傲地告诉我:别的小朋友都羡慕我有一个会写作的妈妈呢!
就这样,我成了女儿的骄傲。因为这次事件,女儿也爱上了写作,我们常在周末一起来一段写作比拼,如用100个字写当天的天气,用200个字描写奶奶做的饭菜。
或许,那次写作是个偶然,或许陪伴孩子爱上阅读与写作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曾经,下班回到家的我,也是每晚在沙发上葛优躺,在浏览手机的碎片信息中度过。后来,随着女儿年级的升高,课业的增加,我便也建立起自己的学习计划,她在写作业的同时,我便用来阅读或写作,开通了公众号,还在各个写作平台上更新文章。我想让孩子看到一个爱学习,有上进心的母亲,而坚决不要变成传说中的“没用的中年妇女”。
感谢女儿,让我有了学习的动力,在写作中有了新的成长。而这种成长,伴随着孩子成长的脚步,不断有着新的收获。正如书名《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来吧孩子,让我们“共赢”
尽管书的作者是三位美国教育专爱,在国情、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上与国内会有所不同。但是这10个章节的角度和出发点都是“殊路同归”的,无论是文中列举的事实,还是引用的故事,无论是总结出来的规律,还是提炼出来的观点,对天下的父母都是通用的。这也是此书为何一直畅销的原因,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这样一本书,正如需要一名心理咨询师来解决你遇到的困惑。
如果你翻到书的封底会看到希拉里·克林顿的话“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我不是第一次看到这段话,但是在读完《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后再看这段话又有了新的感受,更多时候,家长与孩子,并不是一方看着另一方成长,而是共同成长。
近期,单位与另一家企业签订了一份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签订协议座谈时谈到,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但愿双方合作能够实现“共赢”,什么“共赢”呢?我想,就是两家单位通过合作,互相提供支持,共同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赢得更好的经济回报。放到家庭成员成长上,回到父母与孩子的“共赢”关系上,我想,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拥有一颗上进的心,都有一种善于学习、敢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原来,父母与孩子,是可以“共赢”的。
女儿在很小的时候,老公就经常播放英文原版音频,久而久之,“磨耳朵”见了效果,上学后,女儿的英语兴趣浓厚,发音也相当地道。老公因为学生时代对英语有一种情结,但当年读大学时,却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理工科。毕业工作后,心里却始终还怀着那份对英语的热爱。
父女兴趣一拍即合,从女儿上学后,他们便共同开始了“快乐英语”,每天都会抽半个小时来进行英语的学习与对话,在坚持了一年以后,两个人都有了各自的收获,女儿被学校选送参加英语大赛获得金奖,老公因为英语学习加入了很多社群,与国内国际上的诸多英语专家建立了直接链接,对孩子的教育也接受到了很多先进的理念,拥有了很多一手的学习资料,大学毕业多年后的他重拾了英语,还考取了一个外语学院的学位,对他当前的工作有了一个良性的促进。
英语的学习改变了父女二人的精神状态,有时候为了一个词如何用得更加准确而争执一番,分别去查资料来求证,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动力。
而我,作为英语的局外人,经常受到“排挤”,为了证明自己也有学习力,只好另辟蹊径,既然英语他们不带我玩,那我只好去攻克中文了。我报名参加了网上写作课程班,加入了写作打卡群,从中文上让自己变得精进,在各大写作平台注册账号进行连续写作,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加大自己的输出量。目前,虽然文字有时候写得“又臭又长”,但也实现了文字的原始积累,一年多的时间,零零散散地也写了20多万字。
我的微信公众号粉丝不多,但总会有两个人一定会点开为我点赞,并且打赏,那两个人是老公和女儿,我知道,无论我写得如何,他们是我的铁杆粉丝,也是我前进路上能够“共赢”的战略伙伴。
女儿已经10岁,我们为人父母也已经10年,蓦然回首,有了女儿的这10年虽然辛苦奔波,但是充满了各种美好。接下来的日子,或许同样辛苦,但是我们无所畏惧。因为孩子,我们变成了更好的自己,同样,更好的未来我们一起去共同打造。
世间最美的遇见,莫过于遇见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你是否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附:文中图片除标明出处外,均来自作者家庭相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