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
《从“围海造田”到“圈地建房”,再到城市包围农村》

《从“围海造田”到“圈地建房”,再到城市包围农村》

作者: 将来并不 | 来源:发表于2020-08-21 16:44 被阅读0次

      近些天由于忙搬家的事宜,往来昆明市西山区和呈贡新区多了些,且多数时候走二环高架或绕城高速,途中映入眼帘的是洋溢着洋气却又稀疏的高楼,村庄或荒地把一丛丛的高楼连接了起来。于是想到前两年去贵阳出差,站在高楼层酒店房间往外看,看到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破旧的平房或低层楼房,形成了与偶然出现的现代化高楼对比反差很大的城区。当时自己心里就下了结论,就我国省会城市而言,目前旧城改造工程量最大的估计就是贵阳和昆明了。这些天看到的景象也基本应证了自己前两年的判断。        

      虽在滇池边工作生活了四五年,却没有环湖逛过一圈,不能亲身去感受一下滇池的“大”,有些遗憾。听昆明本地人讲,滇池以前挺大的,素称“五百里滇池”,北边的边缘在现在的篆塘附近,那时滇池南边的居民“赶”昆明是要坐船的。如今滇池面积约330平方千米,与“五百里”差距还是有些大的,滇池缩小的最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的“围湖造田”使然,新中国刚成立的那些年尤甚(效率却不高)。与“围湖造田”相近的是“围海造田”,是向大海要地,这可是中国的传统。根据记载,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就已经在进行沿海开发,沿海地区人口逐渐增长,土地不够了,就去围海造地。据统计,自从2003年以来,我国的围海造地运动正在以数倍于过去的速度高速发展。2003年的围海面积是2123公顷,2004年则达到了5352公顷,2005年以后每年围海的面积都超过1万公顷,相当于这几年每年我们国家都新增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土地。

      咋一看,“围海造田”“围湖造田”带来了一些短期效益,但是,长此以往,却带来了生态灾难,主要表现在:(一)湿地消失,加重旱情。陆地上水分通过大气环流得以与海洋交换。但是,如果陆地上湿地减少,云就很难形成;即使有云,因地表干燥,上气(云)不接下气(湿地),降水就会逐渐减少。最近,北方不断出现干旱天气,降水逐年下降,就与北方大量的坑塘被改造成旱地有关。“围海造田”增加的是陆地,但消失的是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近海湿地。(二)生物多样性降低,渔业资源减少。近海滩涂、红树林、潮间带等湿地,是陆地与海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人为阻隔,近海来自陆地的营养物质不能及时入海,造成近海以陆地营养为生的蟛蜞、虾、蟹、蚌、蛤、螺、蚬等海洋生物受到威胁,从而影响海洋食物链和渔业,以此为生的陆地动物也受到影响。另外,海洋生物与陆地淡水还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中华鲟产卵就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流域,“围海”工程势必影响这些重要鱼类的洄游。(三)“围海造田”诱发洪灾。由于近海湿地起着重要的能量交换功能,海洋能量通过湿地逐渐释放,从而与陆地生态系统相安无事。然后,人工围海措施中断了这个能量释放,使得海洋能量不断聚集,一旦释放后患无穷。(四)围海造地工程并非简单地减少海面面积,而是带来了很多无法预料的后果----曲折的海岸线被简单地填成直线,那些能净化海水和养育贝类生物的滩涂湿地被石块制的人工堤岸所取代,海豚、海牛和候鸟的栖息地都可能遭到破坏。(五)围海工程往往使得入海口变得狭窄,易造成海水倒灌、水灾内涝等多种灾害。      

      对现在相对年轻一点的人来说,对“围海造田”“围湖造田”是没有什么印象的,但近二三十年来的“圈地建房”却是身临其境。在我的印象里,中国只有世界上7%的耕地,却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简直就是个奇迹。从初中时学的中国地理知识可以知道,我们国家的粮食产区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成都平原,以及豫鲁大地,除松嫩平原和中州大地我没有去过外,其余地方最近些年却是去了多次,却很少看到种粮食的,最多就是有零星的地块种了些蔬菜。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大多都不种粮食了,我们的口粮怎么办?“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如何诠释?这也难怪最近国家润物细无声地提到了我们国家的粮食问题,但愿粮食问题不要成为悬在中国人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前段时间看过一篇报道,说当下中国的房子全中国人都是住不完了。可现在“种房子”的速度依然还维持在远超雨后春笋的程度上,我有些不解了。记得中央曾经提出“房住不炒”,可又有多少地方政府的财政不是依赖在“房子”“土地”上呢?也许坊间流传的是真的,那就是修房造屋最没有科技含量,很简单,根本不需要担心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科技封锁。中国人大多都有喜欢省事的心理,简单又见效快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呢?想想当下都快被美国“掐死”的华为干的几乎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是有些“不识时务”了。      

      由于“圈地建房”成绩斐然,很多城市的规模都大幅度地增加了,所有土地上的农民全部进城都可以有地方住了,城市化目标很快也就能实现了。我有些疑问,记得上学时教科书上说的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怎么感觉我们国家好像都快成为工业强国了,因为农民的数量很快就会被城镇人口的数量超越了(城镇人口数量占大多数还能称之为农业大国吗)。由于农民进城了,农村的土地自然就荒芜了,前面我说的主要粮食产区不种粮食也就说的通了。设想一下,国家出个大政策,让城里的农民都回到农村去,又有多少人还有种地技能呢?说不定若干年后,种田的技能还能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再者,就是我们进过城的农民种地技能还在,我们的种子、化肥、农药还可控吗?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几乎每个县都有种子公司、化肥厂、农药厂,农家有机肥也会占较大的比重,可现在的种子、农药和化肥几乎都带点“外资”的性质,看来外来的和尚是要会念经些。    

      前面我提到的贵阳和昆明旧城改造问题,其实主要就是“城中村”改造。“城中村”是个有强烈时代特色的词汇,还有些贬义的味道。其实,“城中村”人家本来就在城外,可不是自己长脚跑进城里的,而是因为城市规模扩张(实质上只是修了些房子,很多时候城市功能还未到位,能不能划入城市版图还值得商榷),把人家原来的村子包进城里了。如此看来,“城中村”是有些无辜的,多么希望什么时候能给“城中村”正正名,“城中村”实质上是“城市包围农村”的产物,“城中村”是受害者。记得20年前我第一次来昆明,那时城市的范围就在环城路以内,城市很是袖珍,城内树木茂盛、花草葱郁,春城的名号是很贴切的,让外地人一踏上这片土地,就知道这就是昆明,因为昆明的城市特色很鲜明,也很惹人注目。可如今,昆明迎来了“大拆大建”的高潮,大拆倒是真的,大建就有些差强人意了,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是,昆明的城市边界不仅突破了环城路,而且新建的建筑与国内其他城市高度同质化,大拆的同时,很多昆明独有的城市特征也消失了。今天,你走在昆明的街头,或者给你张城市的照片,你是很难判定这就是昆明的。我们国家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怎么了?今后我们还能自豪地说我们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吗?我想,最起码在城市建设上不敢说。  

      同样由于搬家,公司附近的房子给退了,中午没地方午睡,为了不让午间自己太过无聊,利用午休时间凑了些文字,也算是释放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应该有益身心健康吧。                                                     

                      2020年8月21日于昆明

相关文章

  • 《从“围海造田”到“圈地建房”,再到城市包围农村》

    近些天由于忙搬家的事宜,往来昆明市西山区和呈贡新区多了些,且多数时候走二环高架或绕城高速,途中映入眼帘的是洋...

  • 2018农村抢着盖的自建别墅户型!盖好花30万!不要太值!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关注过这些年农村的自建房变化,从砖墙到水泥墙再到早期的贴瓷砖墙,现在农村自建房的墙面装饰种类更多了...

  • 从农村到城市

    每个从农村出来,到城市发展的人都是在创业。 2009年来深圳上大学,2012年毕业就在这里了。 换了5份工作,做了...

  • 从农村到城市

    你在一个村里,想要赚钱生活,就得给村里的其他人提供服务。 村里人少,需求也比较简单,所以你能选择做的服务是很有限的...

  • 从农村到城市

    一弯月渐渐升起。把乡间小路照的微明。偶尔传来几声狗叫和几声鸡鸣打破了这夜的沉寂。不远处传来了一声脚步。言词之间能判...

  • 从农村到城市

    序 当你想写些东西的时候,却无从下笔,这是为什么?是没有东西写还是不知从何写起,我想应该是没有值得写的东西吧! 很...

  • 从农村到城市

    小时候的记忆也不是太多,记忆最深刻的只有几次。 76年的毛主席追悼会,只记得家家户户都在赶制军绿色的上衣与小白花。...

  • 从农村到城市

    有时候会觉得我的经历是一种奇迹,有时候又觉得是很多农村人都相似的命运,尤其是70后。十六岁进城务工,没有背景,没有...

  • 从农村到城市

    早上睡了个懒觉,太阳老高了才起来,煎了美味的馅饼,吃饱了到野地里遛达了好久。看到了缺水的丘陵地貌,地里还有很多的小...

  • 从农村到城市

    从农村到城市,主要有两种方式:考大学和打工。 考上大学是每一个农村学子的最重要梦想,因为大学文凭是通向城市的重要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围海造田”到“圈地建房”,再到城市包围农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ytp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