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琐事杂谈心情随笔想法
赫敏“丢”书,我们也“丢”书?

赫敏“丢”书,我们也“丢”书?

作者: 沉默君 | 来源:发表于2016-11-17 14:49 被阅读408次
    图片来自 网络

    此前,艾玛·沃特森——《哈利·波特》中“赫敏”的扮演者,在推特上发布了一条消息:她在伦敦地铁的各个角落里丢了一百本书并且号召粉丝们去地铁仔细找找,很多人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这次寻宝活动中。

    “Book On The Underground”源起于英国伦敦的一家慈善基金组织,这个活动已经存在很多年,意在倡导人们利用通勤时间读一会儿书。

    图片来自 网络

    万万没想到大洋彼岸的中国也掀起了一股“丢”书浪潮。

    从15日开始,『新世相』发起“丢书大作战”的活动,把10000本书丢在北上广地铁、航班和顺丰车里,另外还要邀请了众多公众人物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所以我们才会看到黄教主、老徐、张静初等明星们发得“丢”书的微博。

    看着此次的中国版地铁“丢”书的活动,比之前的“4小时逃离北上广”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过,我们连灵感也得抄袭别人吗?

    为什么许多创意活动我们都要依托于别国的母体呢?

    难道就没有更适合我国国情以及社会形态特征的推广活动吗?

    有考虑过这个活动结束后活动目的的延续性吗?

    比如以前的“冰桶大挑战”,活动过去了那么久,还有多少人持续关注这一活动背后真正的意义呢?

    地铁“丢”书,真的适合我国吗?

    至少,目前的情况来看是不适合的。

    北上广的地铁拥挤已经到了“插蜡烛”的程度了。看过《釜山行》吧,毫不夸张地说早晚高峰时期,上班族就是像“一大波僵尸”一样涌进地铁的,连自身的“立足之地”都保不好,哪里有空间让你腾出手去碰一本书呢?

    若是列车运载低峰的时候呢?

    或许参与度会上升,传播的力度会加大,但随之而来的是明星签名书咸鱼转卖、保洁员阿姨的善意处理甚至是因为太喜欢而顺手牵羊等等。

    不能一口气就想吞下一个包子呀,如果从以点到面的形式开展这个活动会不会更好呢?因为很多事情你想一下子让大众都认可是不可能的,只有从每个小部分群体感染起,直至影响全部群体。

    我们看到一些创意活动都不适宜先从社会这个大形态上展开,而学校、机构或者别的组织形态更容易被传播被普及。因为年轻人总是更能接受新思想、参与的热忱也大,而且年轻人的社交圈更为广泛,像这样从一个群体传播至另一个群体,比纯粹的在地铁“丢”书给那些小众人群要来的更好。

    不过人家活动主办方明确表示了:他们预料到在传播过程中一些书籍可能会被丢失或损坏,甚至无人问津;即使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们愿意试试看。因为,他们还是对真诚抱有希望的。

    『新世相』,无疑是成功了。

    尽管『新世相』是在获得了原主办方许可的情况下才举办了这次活动,但是我们还是在这个活动中嗅到了一丝商业气息;尽管『新世相』强调此次活动不是商业代言,纯明星自愿参与。

    暂不管这次活动的整体传播效果如何,先不论这些书籍的最终流向,因为明星们免费的“打广告”,新世相这个品牌倒是进入更多大众的眼帘了。

    最后,人家花了一万本书的代价提醒你家里那些积灰已久的书总该翻一翻,看一看了吧!

    图片来自 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啊我以为你英语很好哎:文主说的挺对的,适合与否,后续如何这都是亟待思考的问题。上次逃离北上广活动确实很轰动,但是对于参加活动的人来说应该只能算是一次暂时性的冒险吧,“为什么”“怎么做”都有了,“是什么”我总觉得欠缺。这次这个丢书活动,最终的结果就是像文主所说,新世相因其更火了,同时提醒了大众,“嗨,兄弟,翻翻书柜看会儿书吧”。与其大动干戈制造噱头做更大更火但实用性有质疑的公众号,不如踏踏实实做自己能做的并且让别人从中获益的小号,再或者线下读书沙龙也很好。吃瓜群众零碎想法,不喜勿喷,谢谢。
        啊我以为你英语很好哎:@沉默君 没有啦,只是关注新世相时间很久,之前觉得有些活动没什么意义,这次的丢书活动更没什么用处,一次次短暂性的探险其实跟当下娱乐没什么区别,做出轰动的事情背后就必须得有一个力去支撑它,只是新世相似乎没有。
        沉默君:@绿萤 wow,你的感慨也很深;说得有道理:clap:
      • 3c5da250b5a0:哈哈哈哈

      本文标题:赫敏“丢”书,我们也“丢”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yud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