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部新加坡电影《我们的故事》,电影以上世纪六十年代为背景。故事非常的朴实,电影的留白是以孩子的口吻在叙述整个故事。不只是因为这部电影很多场景发生在乡村,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时候同样生活在乡村的画面,也因为这部电影女主人公,名字为招弟,对,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这样的名字,很具有代表性。我曾经也不例外,小时候也曾被奶奶起了这样的名字,所幸后来我母亲帮我改了。
看到电影影评说,这个故事里没有绝对的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每一个人物个性都是立体、多面和丰富的。如同女主人公招弟,她勇敢、坚强、勤劳、善良,靠自己的一双手努力的维持着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然而,作为一个深受重男轻女思想迫害的她,依然重男轻女,并教导自己的女儿,女人只是为男人生孩子、做饭、洗衣服的。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真的觉得很可悲。
里面的很多故事情节都让人有似曾听闻的感觉,或许在一个相同时代里生活的人,他们所产生的故事,天然就有一种相似性。比如每个家庭,明明生活条件艰难,却孩子生个不停,只为了多生几个儿子;比如生活在乡村,需要到房子外面的公共茅房上厕所;比如长期生活在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的年代,面对新时代经济产物时显得可笑愚蠢;比如,人的自私或善良淳朴……
故事结局,女主人公一人撑起全家后,自己倒下了,从她面对家人的刻薄刁难时,处处表现的退让中,我仿佛想象到了我的父母,根据在后来听我母亲说起的故事,我在想,我的父母,曾经在那个年代,在他们各自的家庭中,是否也遇到了同样的遭遇?只是我不只一次地想,像他们这样的委曲求全,最后获得了什么?
故事纵然会以另外一种形式表现圆满,但是生活还得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