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说也惭愧,老杨未到不惑之年,却谈起不惑二字,觉得有点拔高自己,但话又说回来了,谁说非要到不惑之年才能领悟不惑二字?今读了梁启超先生关于求学的一篇演讲,更是对不惑有了更深的认知。
身为年轻人,老杨近三十年基本上都在“惑”中度过,提及惑字,深恶痛绝:小时候脑子笨、记忆力特差,对于求学来说,这两点有着致命的缺点,前者影响着数学的思维逻辑,后者一定程度上限制着语文和英语的成绩。
于是,语文、英语和数学成绩都不好,尽管从小刻苦学习(一点不自夸),最终还是混了个大专文凭,对此很长一段时间产生怀疑:我的前半生是不是被学业耽搁了?
直到现在才明白,求学之路上的荆棘不是来自自身智力条件,更多的是来自自身对知识的误读:书本知识是用来考试的,用来死记硬背的。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原因很简单:缺乏判断力。
那么如果培养判断力,做到不惑?
那就要提到这位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先生
先生早在近一百年(1922年),苏州学生联合会讲演中就为我们解答过,如何养成我们的判断力:
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
何为常识,老杨的理解是最起码的吃、穿、住、行,可能你会说这有何难?但看看你们身边的年轻人,有多少是不会做饭的,有多少住处是一片狼藉、无处下脚的,有多少是车接车送的。
如果简单的常识都没有,基本的社会生存都成问题,何谈“判断力”?一点小事都要问父母:这个怎么做那个怎么做,父母还有耐心,可出门在外,又有多少个能比得上自己的父母?
所以,社会常识是基础。
进一步:对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的知识。
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我们也就具备了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基本条件,当然这远远不够,社会生存很复杂,一定要有特定知识、技能,于是就形成了职业,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学习老一辈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这就是专门的学识,有的专门的学识我们才能胜任这份职业。
比如:做一个农民,你要掌握如何改良土壤,怎样改良种子,怎么防御旱灾、涝灾,以及怎样除虫等等,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所积累而形成的学识。
有了某方面的学识,面对此类问题,你也就不惑了。
再进一步:还须有遇事能判断的智慧。
但我们在社会中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当然所面临的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如果只知道在自己的职业中埋头苦干,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么我们面对诸多困难,依然会摸不清头脑,惑之又惑。
所以我们要有总体智慧,对此借用梁启超的一段话进行阐述:
这种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练他,叫他变成细密而且踏实﹔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难的事,一定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他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昏浊的脑筋,着实将养他,叫他变成清明﹔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的去判断他,自然不至于惑了。
之前我也听过白岩松关于知识和智慧二者关系的观点,知识不等于智慧,不要以为有了知识就有了智慧。将来能让你真正能在这个社会上打拼和变得更优秀取决于你的智慧,而不是知识。
一旦知识变成了智慧,那么就做到了“知者不惑”。
----------结束语----------
文 / 老杨的生活启示录
声 / 简书 头条同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为分享,所以更强!关注我,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老杨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