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唯有美食和爱不能辜负!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看着女儿婀娜翩跹,脑海里浮现就是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这是满眼满心满细胞的爱。
作为一个地道的关中女生,面食在生活中占的比重很大。究其原因,和老妈一起住呀!
早餐:稀饭馒头、牛肉夹馍、菜夹馍煎饼果子……
午餐:油泼面、凉皮、手擀面、蒸饼、烩饼、麻食、凉面、酸汤面、臊子面、煎饼、包子……(一瓣蒜)
晚餐:根据胃的承受力和消化能力而定。一般不会刻意拒绝❌
清一色碳水摄入。
这是老娘对我的爱。多吃点,吃胖点……
所幸平日里喜欢健身,保持了良好的身体状态。就是肉嘟嘟的脸,萌萌的双下巴,无法言喻……
爱吃就一定爱做美食。
呵呵,也许可能大概差不多吧。
呦呦一直引以为傲的美食家妈妈,用她的话来讲,“妈妈做的南瓜面那是盖世无双”,“如果把妈妈做南瓜面放在美食第二位,没人敢说她第一”“南瓜面是妈妈的拿手好菜”……对,翻来覆去只会做南瓜面,惭愧。
女儿一直嚷嚷着要吃妈咪做的麻食。
先讲典故,吃着才有味道。吃的不是麻食,是历史!麻食最早源于突厥,据考证,麻食(麻什),原称作“秃秃麻什”或“秃秃麻失”等,其历史已经有近千年,后简称为麻什。其词源为突厥语的“tutmaq”(在古代也常被译作“秃秃么思”、“吐吐麻食”等)。
最早有记载的食谱里是在元代,宫廷食谱《饮膳正要》之“聚珍异馔”中便收录了“秃秃麻食”,解释为“手撇面”,制作方法是用“白面六斤 、羊肉一脚子,炒焦肉乞马”,然后“用好肉汤下,炒葱调和匀,下蒜酪、香菜末 。”在14世纪朝鲜书籍《朴通事》里,有“将那白面来,捏些匾食,撇些秃秃么思 ”的字句。
看看,多简单。
做麻食!女儿要吃,必须会做呀!
在此之前从未和面成功过,对照小红书教程,量杯盛好水,面缸舀适量面。第一步,面粉搅拌成絮状,加水,揉面团,尽量用手部的力量,让面粉全部和水混合……看着凹凸起伏的面团,拍照留念,基本达到了三光:面光、手光、盆光!
醒面是最重要的一步,时间要等足。此刻才记起时间:10点一刻。那意味着已经为午饭准备了半小时。
时间的规划应该合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趁着等面的间隙,准备烩麻食之配菜。
明代美食学家黄正一在《事物组珠》一书中也有说明:“秃秃麻食是面作小卷饼,煮熟入炒肉汁食。”
麻食之精髓还在菜品的丰盛。
提前泡得厚厚的木耳,弹弹弹……黄花菜饱胀得营养外露,低调哦。冲洗赶紧,切碎,放盘;油炸豆腐切丁,白豆腐切丁,豆角切丁,胡萝卜切丁……红白相间,绿金呼应,放盘;肉丁,牛肉丁,火腿肠丁,土豆丁,蘑菇金针菇丁,越细碎越有营养吧,放盘;西红柿去皮……青菜洗净备用。脑海里努力回忆,营养成分全面否?搭配颜色诱人否?
高汤上锅来。候着……
掀开盖子的一瞬间,光滑细腻饱满圆润的面团,是我亲自和的面吗?太不可思议了!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面团已然是一个巧笑盼兮的姑娘,翩然而至……
面团擀薄0.5公分薄厚,以椭圆形或圆形为主,或以自己喜欢的形状设计。
接着把它切成小条状,基本是0.5公分宽,撒上干面粉,搓成小圆柱状。
切丁,准备搓!
关键的一点,每一步一定要撒上面粉,才可以让麻食和而不同。用大拇指摁在每一个小面丁上,压扁,这个动作要轻柔缓慢中趁劲向前轻轻一搓,微卷的面团就好像猫耳朵,灵动轻巧。好可爱的样子……
擀,切,滚,搓……反复几次,终于有一盘可爱呆萌的麻食。
“妈咪,好饿!”
抬头看,下午3:00。
抬起僵硬的脖子,捶捶酸困的腰背。时间一恍惚就过去了。
开火,炒菜,煮汤……
一锅菜,一锅浓汤!
绘出了最美味的人间清欢。
女儿抱着我,撒着娇:“妈咪,真好吃!”
惟愿我儿欢喜,为娘亦欢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