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的六个范畴:①概念性知识——构成科学的主要概念、概念体系或观念。②科学的理智——科学研究的方法论。③科学的伦理——科学所具有的价值标准,即科学研究中科学家的行为规范,又称科学态度或科学精神。④科学与人文——科学与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文化要素的关系。⑤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政治、经济、产业等社会诸策面的关系。⑥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及差异。
理科教学的设计需要满足下列条件:⑴要考虑每个学生的知识、信念、价值、态度、动机、个人经验。⑵以更人性化的方式提供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教育加以政治化、融合健全的人类环境的价值。⑶向所有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和借助自主选择并设计的技术,从事问题解决作业的机会。
现在社会属于科技创新新时代,在这个科技时代,物理,化学,生物就显得尤为普遍与重要,它们有其自身的自立性科学性,而我们课程改革与课程编制中更需要体现出它的科学素养。
综合理科课程的必要性:(1)培养具备社会适应性的公民。在这样一个不可预测的问题层出不穷的现代社会里,不能仅仅求得单纯的文化遗产的传递、培养书呆子,而必须培养具备充分的社会适应性的公民。(2)强调普通教育中的理科教学。普通教育中的理科教学承担着必须面向学生现实生活问题与社会重大问题的课题。(3)自然科学的科际性。自然科学的发展本身谋求综合化、协同化以展开跨学科的研究,这就必须在学校教育中使学生获得能够适应这种要求的科学方法论与知识。(4)自然本身的综合性。自然原本是一个统一体,因此我们的课程编制不能收既定的学科框架的束缚,应当反映出它的综合性。
五类综合理科课程:(1)概念体系中心综合理科课程。这种课程采取树形结构,选取自然科学中的基本概念,指定概念的总体结构与框架,并以此为中心建筑而成。(2)探究过程中心综合理科课程。这是以自然科学的过程为中心编制的课程。他从最简单的过程开始,最终旨在使学生解决科学问题。(3)环境科学中心综合理科课程。环境教育是认识如下的价值,并明确其概念的过程。认识人类与人类的生存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发展正确认识这种关系所必要的技能,态度。(4)应用科学中心综合理科课程。以自然科学的应用、同自然科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同社会相关的自然科学问题为内容,编制的课程属于这种课程。(5)主题中心综合理科课程。这是一种抓住与人类休戚相关的主题,使学生发现自然科学的基本架构并加以系统化的课程。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不同视角设定的评价项目及其成就度,分阶段地揭示学生的进步过程,成为改进教学的有效资料。
对于我国教师来说,确立起教学与评价活动一体化的观念恐怕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所谓“一体化”,是指借助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及学生相互评价,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探讨适应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为修正和改进教学服务。就是说,通过评价活动保障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而不是为评价而教学。借助评价,不仅要测量教学的效果,而且要揭示学生受挫之处,找出问题、改进教学。这原本是一条极其简明的逻辑,但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往往被扭曲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