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崩盘只是迟早的事,越早崩盘,白酒市场就越早步入正轨。我写茅台只是一个代称,并不特指茅台,而是指利用高端白酒稀缺特性来炒作的所有名酒,包括五粮液,汾酒,酒鬼酒,四特酒......等等。
白酒为何会崩盘,其主要因素在于制造技术的可复制性,红利的可掠夺性以及劣币驱逐良币的不正当竞争。茅台的造神手段以及商业布局的策略其实都可以学习,除了地域特点的不可复制,其他方面均能够顷刻之间复制出另一个与之争锋的品牌。
地域不可复制不要紧,对于整个茅台镇的广大酿酒作坊来说,无非是妻与妾的区别,不是茅台正牌有什么关系呢?打一个茅台镇的牌子也不犯法,何况如今的商标法并未禁止注册与“茅台”相关的其他名称,不叫“茅台”,那就叫“茅玉”,甚至可以叫“茅子”,“仁和”,“帝皇”...... 同一片地域酿造的酒,取相似的酒名,估计对于有正妻之名的“茅台”也是无可奈何,正如阿Q说的,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除了地域和品名,其口味是辨别茅台与其他酒的区别,然而,在酿酒这个行业,恰恰是高手在民间,白酒的口味即来自于原材料(同一个地区的原材料,比如高梁,水,微生物),也来自于各道工序的特点,更来自于每个酿酒师所掌握的“火侯”,即使集团流水线的标准作业方式,也会因气候,土壤,水质以及空气中的微生物变化而导致每一批次白酒的口味都有所变化。标准化作业的茅台酒甚至比不上本地小作坊的某些特制酒。这也导致很多高级的品酒师在盲品正宗的茅台酒时,将其列入下等酒的笑话,这正符合了小老婆生的儿子更聪明的农村老者的眼光。
以上是从地域和酿造工艺来对比正宗茅台与缺少一个名份的本地别的茅台镇酒的区别。其次,在利益分配问题上,我们不难看出,小老婆的儿子也是要分一分家产的,这也导致了茅台品牌维护过程中的顾此失彼,除了打着茅台招牌满天飞的市场劣质假酒,更大一部分以茅台镇酒自居的“小老婆酒”则是明目张胆的分走更大一块。事实上,这部分酒的口味并不比茅台差,个别酒甚至更好,将市场瓜分也是情理之中。茅台真正的危机不是来自茅台镇外的那些假酒,而是祸起萧墙。
其实,茅台酒真正的消费市场并不大,试想,在一个尚有六亿人月收入不足1090元的国家,一瓶茅台酒足可以让一家人喝二个月的西北风。于是,茅台酒的代销不可避免的要出现偏差,如果说茅台的金融属性让许多真正有钱的大佬们将其用来存储,以实现其年代沉淀所带来的价值,那么,源源不断的生产制造和流入不消费或消费量远远小于生产量的市场里,其价格一直保持居高不下,那就只有一种可能:货币的通胀量比远远超出了茅台的储存量。
为了保护茅台的高价格机制,茅台的经销商们可谓想尽了办法,比如加盟的门坎就设置得特别高,除了门槛,就是人为制造稀缺,明明已经库满为患,偏偏要放出各种紧缺的风声。然而,屎拉在裤裆里,迟早会发出恶臭。另外,作为代理经销的各个老板,如果商品握在手中不流通,不消耗,其导致资金紧张也就顺理成章,在一边要不断的进货以保持代理资格,一边又要不断的寻求资金以保证不会出现链条断裂。作为这些经销商们,就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关门大吉,要么挂羊头卖狗肉。也就是打着真茅台的招牌,做着假茅台的生意。
其实,酒不是高科技,靠一朝鲜能吃遍天只是暂时性的安逸,恰恰相反,酒的替代性太强,且与个人的口味又带有强烈的相关性,在我所认识的朋友中,绝大部分喜欢的是清香型白酒,恰恰不喜欢茅台。而且市场上流传的说法是,真正会喝酒的人,是不喜欢酱酒的。在这种鄙视链条上,几个白酒大省的人自觉的将自己与茅台做了切割。
有人说茅台的崩盘是因为国家政策的变化所导致,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主要原因。白酒市场的饱和是迟早的事,加上酒不是国家管控的商品,自由定价和自由销售符合市场机制,一款偏离了市场机制的商品受到市场反噬才是正常的市场规律。茅台的崩盘恰恰是白酒市场走向正轨的开始。
茅台崩盘让我想起了刀郎的演唱会,刀郎的演唱会上没有大牌明星的客串,没有富丽堂皇的布置,没有花里胡哨的广告宣传,甚至连乐鼓手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姑娘和小伙子,这恰恰说明了刀郎将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琢磨到了骨子里,细化到了商业中。故一切带有商品属性的物件(不仅是白酒或其他如钻石),遵从第一性原理,才能在市场上存活下来,任何装神弄鬼的把戏都玩不长久,白酒也一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无任是茅台还是拉虎皮做大旗的其他白酒种类,一旦市场化,其神秘面纱必定要被扯掉,回归白酒商品的基本属性,让普通百姓也能消费得起,才是白酒行业健康发展的唯一可行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