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灵的音乐,优美流动的画面,优雅娴静的叶先生,这是“掬水月在手”给我的第一印象。
第一次看到叶嘉莹先生是在董卿主持的“朗读者”中,叶先生的吟诵独具韵味。
今晚几个人在一起围绕“掬水月在手”展开话题,各抒己见。这部纪录片分为六部分。看完第一遍后有些疑惑:每部分为什么要这样命名?
第一部分 大门
第二部分 脉房
第三部分 内院
第四部分 庭院
第五部分 西厢房
第六部分没有标题。
大家解读后,初步理解为:
大门意味着进出。入门,入诗词之门。叶赫那拉氏后裔,出生于1924年6月的第一天,取小名为小荷子。祖父是进士,父亲在北大任教,母亲和姨母都是教师。在书香门第中耳濡目染,对中国文化的挚爱,入得诗词之门。
脉房,号脉用的脉房,疾病。意味着不稳定,动荡。这期间母亲去世,在大学教书,1948年在上海结婚,后随先生(海军)到台湾,生孩子,等等各种艰辛动荡与不安。
内院,入得内院,意味着叶先生在诗词方面的修为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庭院,意味着展现,绽放。台湾大学、温哥华大学、哈弗大学,直到南开大学。一路走来,中国的诗词一路绽放。
西厢房,在西方游学,传播中国文化。
最后的无题部分,包括把父亲的骨灰从温哥华带到北京,大女儿女婿的意外去世,北京故居的拆迁。探访叶赫那拉(蒙古族)叶赫水,捐款3600万在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等等。
“她活得很美,轻而化之”。
最后,以空灵舒缓的音乐,美得不可方物的雪景,从远景到近景,到石窟佛像头上的那片雪的特写,让人有无尽的遐想。
人之所以有气质,是内在的底蕴生发出来的,是深厚的文化素养绽放出来的。
致敬,97岁高龄的叶先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24038011/75fad3bc3bcaebf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4038011/b9b06d6505cf235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