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255711/9af6e1bed3701824.jpg)
天色渐渐暗了,一丝丝云霞消失在空中,一轮铁钩似的月亮悬挂天上,月光倾泻在通往公社的那条铺满石子的马路上,一伙青年男女骑着自行车向前飞奔。小伙子们那一声声响亮的口哨声,伴着姑娘们银铃般的笑声,还有那清脆的自行车铃声,演奏出了一曲美妙的协奏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娱乐活动十分单调,看露天电影是人们最期盼的事情,也是当时农村最高档的文艺活动。到了七十年代末,县剧团开始下乡巡回演出。
这天晚上,县剧团要在三十多里外的一个公社里,演出秦腔《铡美案》。也只有家里有自行车的青壮年,才可能跑那么远去看戏。生产队长为了让大家看上戏,提早收了工。
大嫂收工回到家里时,我早就按照她的吩咐,提前安顿好了一切家务。大嫂一进门,我们就骑着自行车,加入了村里的看戏队伍中。
为了能赶在戏开演之前到达,我脚下生风,把自行车蹬得飞快。不一会儿,就冲到了最前面。
可是,在经过村里的那棵大核桃树下时,被正在这里玩耍的侄儿发现了,他冲出来挡住了我们的去路,非要跟着去看戏不可。被拒绝后,他抓住自行车后座不撒手。
时间不等人,我和嫂子经过短暂的商量之后,决定带着侄儿一起去看戏。
由于耽搁了一段时间,和我们一起同行的人差了一大截路程。我蹬起车子奋力向前赶去。可是,我们的车子比别人多了一个人,速度明显慢了下来。照这样的速度,在戏开演之前,根本无法到达演出地点,我心里不免着急起来。
途中有一段很长的上坡路,力气大的话,一个人可以不下车,就能骑上坡头。如果后座上带着人,那就要推着自行车步行上坡。我们一辆自行车上坐着三个人,按照常例,肯定要步行上坡。
可是,为了节省时间,在上这条长长的缓坡路时,我没有下车,而是骑在自行车上,前面带着六七岁的侄儿,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艰难地蹬着车子,呈“z”形线路往坡上爬去。大嫂双手抓着自行车的后座,用力地往前推着。我们俩都累得满脸通红,头发都湿透了,汗水一滴一滴地从我们的脸上滚落了下来。
上了坡头,我顾不上擦汗,等大嫂坐上了车子后座,就蹬着车子,飞一般地向目的地奔去。
刚一赶到,开演的锣声就响起来了,我们松了一口气。
戏台底下黑压压一片,真是人山人海,异常热闹。
![](https://img.haomeiwen.com/i6255711/06b853cb7f7a921e.jpg)
自行车还没有停稳,侄儿就迫不及待地跳下了车子,一溜烟地钻进人群,不一会儿,就和几个孩子一起,出现在了台子边上。
我和大嫂停放好自行车后,挤进了人群。戏台上的演员唱腔悠扬,扮相俊美,深深地吸引了戏台下的观众,上千人的戏场鸦雀无声。
《铡美案》剧情波澜起伏,是一出非常好看的戏曲。讲的是陈世美考取状元后贪图富贵,被皇帝招为驸马,为了掩盖自己娶妻生子的事实,派手下追杀秦香莲母子,犯下了滔天大罪,后被刚正不阿的包拯排除万难,斩杀于铡刀之下的故事。
戏台上的演员把剧情诠释的十分到位,包拯不畏权贵,一身正气,坚持要把陈世美绳之于法。老太后出面阻拦,包公据理力争。看到这里,我的心不由得为包拯揪了起来。可就在这时,大嫂却在我的耳边提出了回家的要求。
每次和大嫂一起看戏都是如此,从家里走的时候她比谁都积极,可是戏刚演到高潮时,她就开始打瞌睡,并不是大嫂看不懂戏,而是她实在是太累了。
大嫂是家里的顶梁柱,每天不仅要到生产队出工,还要照料一家十多口人的生活,一天下来,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每当这个时候,纵使我心里再不情愿,也不会对大嫂说半个“不”字。
好在侄儿就蹲在戏台上,找到他很容易,其实年龄尚小的他也是在跟着看热闹,这个时候,他也开始打瞌睡了。
从戏院出来,夜已经很深了,大地在沉睡,马路上没有一个行人。一阵微风吹来,路旁的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远处传来一两声狗叫,自行车链条快速回转,咯吱咯吱的声音清晰地传到耳边。
侄儿头伏在车龙头上呼呼大睡,就连坐在自行车后座的大嫂也靠在我的背上打起了盹,我借着微弱的月光,小心翼翼地骑着车子,缓缓地向家里驶去。
齐悦梦想社群一营三班第四十五篇更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