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死之际,回顾此生的功课

作者: 小曾是条鱼 | 来源:发表于2016-11-17 21:04 被阅读25次
    瓦西里大教堂

    袁苡程,20多年前,在美国纽约大学攻读心理学研究生,论文选题是人类的忏悔心理。她在纽约时报上登了一个小广告,征集临终留言。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小广告得到了许多人的响应。

    来信者有邮差、垃圾搬运工、牧师、世界500强企业CEO、图书馆管理员、曾经的著名影星……将死之际,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愿意将心中难以启齿的秘密和心愿托付给登广告的人,以便轻装上路。多年过去,这本《不说,就真来不及了》出版。

    将死之际,回顾此生的功课,最耿耿于怀的是什么,最珍视的情景是什么,最后悔的又是什么?这28篇临终遗言,有11篇是关乎“良心不安”的故事,7篇是给世人的忠告,9篇关乎爱与被爱的诉求。最后一篇,以一个地球旅行家献给世界的诗结束,唯有他不悔此生。

    关乎“良心不安”的遗言里,最震撼的两篇来自两位士兵。一位是曾参与越战的美国士兵,一位是曾参与侵华战争的日本士兵。据他们的描述,战争的当下,体内的兽性和兽行都会被激发,杀戮、强奸如影随形,人退化为受本能驱动、拼命自保的动物。战争结束,那些杀戮同类的场面成为梦靥,在他们脑海挥之不去,此生不得安宁。

    让人良心不安的,除了战争这种“大恶”,还有出轨、说谎、对人不友善、堕胎、骗保险等等“小恶”。犯下过错的当下不以为意,随着岁月流逝,这些“小恶”不知不觉在心里扎根,最后成为吞噬其他美好的人生黑洞。

    7篇包含忠告的遗言里,各人所珍视的人生意义均不同。一位编剧觉得来到这个世界上,能像个孩子般欣赏一片黄叶飘下,便是最简单而幸福的事情;一位神父控诉世人对地球资源无止尽的掠夺;一位皮肤科医生想多看看外面多彩的世界,感受别人的生活节奏。相似的是,各人珍视的东西,绝对与带不走的物质财富无关。

    最典型的是世界500强企业CEO的故事,他事业成功,一生经历4次婚姻。人生经历丰富如他,临终前最怀念的情景发生在8岁:他爬上树帮一个小女孩捉蝉,不小心从树上跌下,小女孩担心地哭了。他的婚姻全部与钱有关,唯有在这个情景里,他感受到了付出和爱。

    心理学上有一个观点,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在9篇关于爱与被爱的诉求的遗言里,有4个故事的主人公因为没有感受到来自原生家庭的爱,或者没有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在此后的人生中,缺乏做自己的勇气,远离了幸福。

    一个超级肥胖的女生,成绩比姐姐们逊色,年幼的她因为父母的碎碎念感到莫大的压力,一直用“吃”来逃避,最终肥胖到不能出门,终日躺在床上。支撑她度过生前日夜的,是关于“被爱”的幻想。

    台湾著名的钢琴家,父母为了培育她牺牲了许多。她觉得自己无法拒绝父母的要求。所以她放弃深爱的异国恋人,两次听从父母的意见,嫁给了他们认为相衬的人。两次婚姻都以失败告终。父母对她付出的一切,成为了绑架她的绳索。她终生没有听从自己心底的呼唤,因此,没有感受到快乐。

    著名大学的文学教授,母亲自小便对她很严厉。从母亲那里没有感受过爱,她一直希望用自己的优秀赢得母亲的肯定,然而没有用。她不喜欢母亲,但发现自己最后成为了与母亲很相似的人,刻板无趣。她临终的心愿,是能像孩子般,无忧无虑玩一次。

    毕业于名校的图书管理员,是一名同性恋。在他的家庭里,父母的关系总是很紧张,经常冷战或暴怒,造成了他和其他两个孩子深刻的自卑与内向。即使寻求心理医生帮助,也无补于事。他总是容易陷入感情。因为被接受和被肯定的强烈渴求,使他很容易将别人的善意和欣赏,当成了感情,沉迷其中。

    世上最应该取得许可证的应该是父母这个“职业”吧。作为子女的榜样,他们的个性、相处的关系、养育子女的模式,塑造了孩子的个性、深层的心理、还有应对各种关系的下意识反应。但他们不自知。

    这4个故事,默默地向世人诉说——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会是孩子终生的疙瘩。弥留之际,长达成人的孩子已经走过了人生的大部分历程,可还是原谅不了父母当初的冷漠与操控。这个警示,值得深思与反省。

    28篇临终遗言,是28个浓缩的人生故事。在别人的故事里,我们唏嘘、感叹、悔恨、顿悟。归根到底,是因为从中读出了一点自己的影子吧。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能让人有所共鸣的,便是好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将死之际,回顾此生的功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aqjpttx.html